晚上,大外甥女发来一条新年祝福短信……不知道怎么回复!其实对于家里很多的亲戚,除了亲姐姐之外,给我的感觉,还不如朋友、同学聊得来。于是为着这条短信,我想起很多,其实自己是一个对亲戚很排斥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情商特别低的人!
因为我爸爸是奶奶的独生子,没有其他的亲弟兄姐妹,也就没有姑姑之类的亲戚。然后我奶奶也是独生女,嫁到爷爷家前面生了好几个孩子都夭折了,很大年纪才生了爸爸!而后爷爷在爸爸十岁时去世,留下孤儿寡妇相依为命!奶奶娘家有几个堂兄弟之类的,等到我出生时,也已经是年老的侄儿辈了,自然也来往的少!小时候的亲戚,就是外婆家了。很小时候,妈妈总是说走亲戚要嘴巴甜,多说恭维的话,而且小舅妈是一个能说会道,见什么人说什么 话的人。母亲总是很羡慕她的嘴巧。但是对于一个性格内向又木讷的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别说恭维的话了,我连很多亲戚都认不准辈份儿!跟着爸爸妈妈去外婆家,一路上遇到很多所谓的熟人,除了新年好,还要说一些什么XX侄儿、伯伯新年好,发大财之类的。我总是认不得谁是谁,我该怎么称呼他们。所以每每会招来父亲的训斥或者责骂!小孩子嘛,没什么心眼,被骂之后会更加谨慎小心,嘴巴像蚌儿一样紧抿,扭怩憋红了脸也吐不出一句话来,于是招来父亲更严厉的训斥!甚至很久之后也会再被翻起来训一顿!如果这样不用再去走亲戚,岂不更好,但是去外婆家似乎总是我们小孩子的事。所以,每次非得到外婆家时,还没出家门口,母亲就叮嘱遇到谁到怎么打呼,说什么之类的话,我一路上,记住母亲的话,在心里来回颠地复习。稍微长大之后,就开始反抗不肯再去外婆家,感觉那是一份苦差事!特别是过年走亲戚,走亲戚对于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就谈不上和外婆那边的亲戚有多么亲密的关系,更多是一种程序化!
成年之后有一次过年去舅舅家拜年,首先去的是大舅舅家,然后再去二舅舅家。二舅舅叫我在他家聊天儿,也没有挽留我吃午饭之类的意思。快到中午了,我便返回到大舅舅家,大舅舅很惊讶得知我还没有吃午饭。当时那个尴尬啊!觉得自己怎么像一个乞丐,便借口不饿飞也似的回家了。一到家便和母亲讲述这件事,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以后我便真的再不肯去外婆家了!
长大之后的四个姐姐的小孩到家里来,母亲也会说哪个外甥外甥女嘴巴不甜,不会来事什么的。我便十分反感。觉得他们都是小孩儿,真能做到见人说人话那就奇怪了。他们能欢快的来外婆家拜年便是一件很好的事儿了。大人真的那么想听到一句假话吗?新年好,祝外公外婆长命百岁!被人天天喊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皇帝们在哪里呢?为了一句祝福的话责难小孩子真的好吗?
再后来看到一些教育小孩的文章,说不要强逼小孩打招呼,因为打招是小孩对人一种信任的表现,一年才见一两回的亲戚,对于小孩来说是陌生人……便深以为然!
强逼孩子打招呼会怎么样?
面对这样的“窘境”,许多家长会选择强迫孩子打招呼,挣到的是一时的面子,留下的却是对孩子长久的伤害:
1.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没礼貌”“丢人”,这类词汇的目的都是用羞愧感来教育孩子,这有一时的效果,但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心。你的这些话,正在告诉孩子你不愿意正视他的想法;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也不愿去正视别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
这样的想法,可是要伴随孩子终生的。
2.使孩子产生罪恶感。
我们都知道,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不停地探索。但在孩子的探索之路上,他们一直与“罪恶感”相伴。罪恶感越高,探索世界的热情就越低。
强逼孩子打招呼时对孩子的否定,会加深孩子的罪恶感。无论孩子是选择暂时顺从还是坚决反抗,“自己很差劲”的罪恶感已经形成,对事物的好奇心也会随之减少。
3.挑战孩子的“安检雷达”,使孩子对陌生人失去戒备。
前面也说了,孩子不愿意打招呼是因为“安检雷达”的存在。而强迫孩子打招呼,无疑是在摧毁孩子的这种防御本能。
你强逼孩子打招呼,会让他以为见到打人就应该嘴甜甜地叫人,主动让他抱一抱、摸一摸。那孩子哪天真的遇到陌生人时,又怎么可能懂得保护自己呢?
成人应该怎么做?
1.放下面子,为孩子打圆场。
既然孩子不愿打招呼合情合理,那家长就不该逼迫。当下先尊重孩子的意愿,帮孩子打个圆场,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后和孩子做交流。
2.尊重孩子的社交需求。
孩子也许不愿意和亲戚打招呼,却愿意主动去和同龄人交流,这正是孩子正常的社交需求。家长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打招呼,而不是顺从家长将打招呼变成客套的工具。
3.家长先主动打招呼,并介绍孩子。
孩子需要时间去观察对方或寻找模仿对象,家长在要求孩子打招呼之前,不妨先以身作则。自己向对方打个招呼,并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准备,孩子可能就愿意开口了哦。
4.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招呼。
当然,让孩子懂礼貌是很重要的,但不是逼孩子说一句“叔叔好”这么简单。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的,是人际交往间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孩子才能知道打招呼背后的意义,才愿意主动去打招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