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有本书很火:《十万个为什么》,可我从来没看过。后来听一个长辈说过,过到人生尽头,发现90%的为什么都在小时候问过了,90%的为什么到最后都没来得及找到答案。
所以,我决定,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并找到答案。如果在我今后人生的每一天都这样做,我大概能写一本书叫《人生的一万个问题》。
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会进入问“为什么”的敏感期。
我的女儿就是如此。从2岁10个月左右开始,每天睁开眼后,说话必有“为什么”三个字:
“妈妈,你为什么要上班?”
“为什么要吃饭?”
“为什么要刷牙?”
“为什么他比我高?”
……
满3岁前的一两周,她开始热衷自问自答:
“为什么给我买这么多书,妈妈你是不是喜欢我呀?”
“爸爸为什么今天晚上不回家睡觉,是不是他出差了呀?”
“为什么我现在要用热水洗脸,是不是天气冷了呀?”
“为什么小妹妹不会说话,我会说话,是不是我是大姐姐了呀?”
……
而我,30+岁,已经想不起上次带着热情问“为什么”并且找到确切答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了。
我妈妈,60+岁,不止一次跟我抱怨,外孙女张口必问“为什么”的行为让她头疼。
求知欲,似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退了。
中国古人传下来“活到老,学到老”的谚语,也因此看起来多了层警示后辈的意味。
我是大学校报的一名责任编辑,十年来,和学生记者们一起出版了160期报纸。因为去年八月开始借调到北京工作,离开那群十七八岁的小伙姑娘14个月了。
一入九月,就格外想念他们。
短暂的离开,让我跳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的惯性,也有机会再次以学生的心态汲取新理念、新知识,并成长。
以前每次招聘校报记者时,我们会花很多心思设计面试程序、题目,恨不能让大家把十八般武艺都展示一通。现在的我,若再面对着大一新生,便不会出一套45分钟的试卷,或设计15分钟的压力面试。只会问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读大学?
想了两天,我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提纲:
1. 为了满足前面十几年课堂上没有被满足的求知欲,培养成熟的求知欲;
2. 为了找到自己愿意投入最大热情的领域,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3. 为了掌握一些重要的方法和技能,比如:怎样读书、怎样开展科学研究、怎样写作、怎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怎样与人交往。
4. 创造。学习从来不是读大学的目的,创造才是。
如果能遇到知己,我会很高兴;如果能听到更令我钦佩的回答,就加入我的回答清单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