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是错误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行。
临近暑假,同学都完成实验踏上了回家的路途。而我给自己安排了满满当当的行程,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每天望着时钟转过一圈圈,莫名其妙的压力浮现,焦虑感也随着加重。以前觉得自己是个乐观的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读研后才更加深入认识自我,其实我啊,是一个惧怕未知、懒惰又容易焦虑的人。
最近看央视综艺《此生要去的一百个地方》,其中有一个片段是小尼想追求更好的效果,与导演组发生了争执。后采时他说这个节目给了他成长的机会,每个人都是需要不断成长的。作为一个遵规蹈矩的人,我能深刻感受计划被打乱的略微失望与焦虑感,但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却是以前未想过的。
小时候总被父母老师说是一个内向的人,母亲说长大就好了。但没有人及时引导,我通过书籍和一些历练,慢慢释放内心的“野兽”,变得活泼乐观(只是相比以前),在二十到三十的中间年纪,认为成长已经是一个过去式,很多观念都呈固态化,按照大众的活法规规矩矩依瓢画弧。
小尼的话就像一剂药,缓解了不安,帮助我去接纳认清自己。没有谁规定自身应该是哪种状态,每个人都是多变的,要允许自己安静、吵闹、焦虑、不安、开心······人接受自己的过程,首先是接纳情绪,其次才是在情绪中成长,这是一辈子的事,不是某个时刻某段时间就能习得固化的。
反思自我,读研后其实一直迷茫无措,害怕困难的东西,习惯攀比不安。要明白,不论在哪,我们都会遇见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们需要比的是自己不是他人,那只是学习的榜样,找清自己的定位和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以及选择能让自己满足的娱乐方式。
慢慢也发现,我喜欢将自己一天安排妥当,在记录本上写着一项项今日完成的琐碎事项,比如看完一篇论文、听了一节网课、看了一些资料,我喜欢文字带来的思考与深度,也喜欢挖掘优秀的旅游博主视频,喜欢完成一篇公众号的满足感。我可以在宿舍敲电脑,也可以去图书馆学习,不限场地,选择完成一件事就努力去做,并享受其中的过程。这才是我的“人设”,我的生活方式。
有人喜欢整洁的书桌,有人喜欢杂乱但有序的物品摆放,大众的观点会认为前者才是正确的,但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永远有人比你有钱、有颜、有品位,悦纳真实的自己,在现有基础上一步步追求改变,这才是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