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Sir今年看过最酷的电影画面之一。
危险降临前,色彩是这样的——
红蓝光频闪,主角恐惧的面孔越来越近。
怪物施暴时,动作是这样的——
黑白监视器下,非人型生物扯断头颅。
没有鲜红的血液,只见液体喷涌一地,神秘且残暴。
高潮打斗时,环境是这样的——
浓雾和夜幕包围,怪物在高速逃窜、攻击。
仅有的光源,是人类胡乱射击的火光。
这些镜头,诡秘中透露不动声色的高级感。
好莱坞巨制?
不。
俄罗斯科幻惊悚小片——
《卫星》
Спутник
被称作战斗民族版《异形》+《降临》。
16禁的大尺度血腥成人作。
可惜,如今IMDb 6.0分,豆瓣5.8分。
Sir从来不同意仅用评分打死一部作品,眼见为实。
论恐怖片,它的气氛营造在水准之上,且有新意;
论科幻片,它的脑洞不算天马行空,却藏着对现实的隐喻和反思。
综上。
值得一看。
1983年,苏联,外太空。
两名宇航员在返回舱内,准备执行降落任务,突然通讯中断,仪器失灵。
窗外似乎有动静。
故障警报灯亮起,主角神情变得严肃紧张。
然后,画面一黑。
返回舱落地。
宇航员,一人惨死,一人重伤。
发生了什么?
按下不表。
接着,是一场莫斯科的听证会。
被投诉的女医生,是脑科研究所的塔妮娅。
因使用过激手段治疗病人,她面临丢掉工作甚至上法庭的惩罚。
一个神秘军官突然出面,告诉她:
我这里有个案子需要你帮助,我能帮你摆平官司。
塔妮娅同意了。
军官带着她坐飞机前往神秘的军事基地。
然后七拐八拐来到一个封闭地下室,里面软禁着一个男人。
谁?
定睛一看,塔妮娅惊呆了。
这不是前两天新闻里说过的,从外太空安全返回的苏联英雄吗?
对,她和所有苏联民众一样。
并不知道他是唯一生还的宇航员,也不知道他们返回前曾遭遇的恐怖侵袭。
随着“治疗”深入,她发现了更多的不可思议。
这里似乎每个人都藏着秘密。
首先是宇航员的蹊跷。
神志清晰,但有失忆症状,对于返回地球,以及同伴死掉的事情一无所知。
其次是军事基地的诡异。
戒备森严不说,还关押着一批囚犯,做着神秘的体力活。
房间很多,但只有塔妮娅一个人居住。
夜晚睡不着觉的塔妮娅决定出门跑步。
可遇到的官兵,都不怎么友好。
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藏着什么秘密。
电影前半段的色调和音效,始终保持着一种阴郁的氛围。
但视觉冲击并没有减少。
比如怪物现身一幕。
白天调查结束,女主深夜被叫醒,再次回到实验室。
只见实验室里的军官、医生、士兵,个个眉头紧锁,严阵以待。
咋了,宇航员睡觉有啥好看?
呵呵,showtime——
实验室监视器下,睡得正酣的宇航员,突然暴起。
前方……
高能……
警告……
没看清?
Sir把图片调亮给你看——
没错。
宇航员活生生“吐”出一只外星神兽。
原来,宇航员所有异常,是因为体内寄生着外星生物。
目前实验室掌握信息如下:
1、它每天夜里的2点40到3点10,都会出来放风;
2、它每次出来,都会先给宿主分泌毒素让他昏迷,因此宇航员似乎对这件事一无所知;
3、每出来一次,它都比上一次体型更大。
而未知信息更多:
1、它以什么为食?
2、它为什么会攻击人类(第一次放风时咬死了一个护士)却不攻击宿主?
3、它为什么选择了他,却杀死了另一位宇航员?
……
塔妮娅的任务,就是解开这些谜题,并想办法分离它和宿主。
为此,塔妮娅开始着手进行研究。
可第一个问题就让她陷入瓶颈。
如果它是寄生,宿主必然会受到威胁,身体会被削弱;
如果它与宇航员是共生,那么,怪物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被问得哑口无言的实验室主任只能告诉她——
趁知道得还不够多,尽快离开。
这里究竟还藏着多少可怖的秘密?
Sir不剧透。
但电影本身的气氛渲染,几乎已经自曝答案。
色调和音效,持续着低沉的阴郁。
淅沥的小雨,也从来没停过。
——这里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危险正笼罩着国土的每一寸。
《卫星》的差评主要集中于两点:
不够恐怖,不够格局。
坦白说,Sir不同意。
它的恐怖,并非堆砌尖叫的观感刺激;它的格局,也无意指向那些天马行空的奇异世界。
实际上,它是一部标准的隐喻片。
真正压得人喘不过气,是那一整个时代大山的塑造。
电影开场就有交代:
一个十七岁男孩的癫痫犯病。
塔妮娅当机立断实施了治疗暂停,成功救下了男孩。
然而。
委员会判定她有过失。
注意这个开场时的发言:
一方面审查委员会强调你没有做错,大家都这样。
一方面又因为患者投诉,直接下最后通牒,辞职or上法庭。
森严的体制从一开始就在展现它的重压。
所有角色,都出场就带着扭曲。
在塔妮娅和军官前往秘密基地的路上。
军官提到一句话:
提供给新闻界的报告
与事实有出入
塔妮娅也没好到哪去。
当话题涉及到苏联航天英雄的时,还没等对方说明。
她第一反应——
啥时候签保密协议?
因为她熟知体系的运作流程:
假设宇航员患有健忘症和其他疾病
比如他疯了
人民不该知道英雄疯了
这俩人虽分属不同阵营,却都有一个共同点——
面对权力控制,有着浑然天成的顺从。
这才是《卫星》真正笼罩整个故事的“背景”。
无关科幻,无关惊悚。
它真正要讨论的,是那“寄生”在人心中,对体制挥之不去的畏怯。
比如电影最“心惊肉跳”的一段。
经不住良心的谴责,实验室主任带塔妮娅去观摩了实验室禁区。
这里是一个铁笼。
士兵们把一个罪犯抬进笼里,然后关好门,架好摄影机。
没人对罪犯的哀嚎有任何反应。
会发生什么?
内心强大的塔妮娅,目睹完一切后,吐了。
外星生物,喜欢吃人脑。
实验室一直在用活人死囚,给宇航员身体内的外星生物喂食。
为什么爱吃人脑(猪脑不香吗)?
答案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它吃的不是人脑,而是人脑在恐惧时,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对。
它以恐惧为食。
寄生&被寄生;
制造恐惧&吸食恐惧。
像什么?
电影恐怖在哪,格局在哪。
你现在懂了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强烈批判意图,导致电影在后半段叙事出现严重失衡。
《卫星》的确只做到“半部好戏”。
逻辑断了,气氛塌了。
为展现人性的良善,编剧安排塔妮娅带着宇航员大逃亡。
圣母心泛滥以致整段垮掉。
但。
电影并没有一味的把过去的苏联一脚踩死。
它将所有人性纠葛,建构在时代背景下,展示迷茫中的挣扎。
回到开头:
1983年,苏联。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苏联体制僵化严重,发展受限,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
电影里也出现了当时的总书记安德罗波夫的外事新闻:
体制内部,从上到下,对虚伪的宣传,都充满调侃和习以为常。
也因此,电影中,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选择。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
宇航员。
他有愧,有情,在太空中就一直叨念着去罗斯托夫接儿子,被囚禁第一时间想给母亲报平安。
为了孩子和家人,选择放弃一部分良心。
活下去,他可以接受再杀两个星期的活人。
军官。
他对英雄主义和国家主义有自己的理解:
苏联的英雄宇航员
他(需要)准备随时牺牲自己
还有他对外星生物的定位。
它是什么?
它可以变成什么?
放在大背景下,不正是现实中为了国家能够打赢冷战,才不得不发展的超级武器?
而作为最接近主流价值观的代表:
女主塔妮娅选择了不昧良心。
她带着宇航员逃离。
离开了这一屋子的肮脏。
它真的离开了吗?
或者说——
她体内的“寄生生物”,真的从她身上“分离”了吗?
留意一个藏得最深的细节。
电影海报。
女主抱着宇航员头盔,双手作出了不同的手势:
右手,像对待婴儿一样环抱;
左手,像准备扣动扳机的手枪。
两种选择:
反抗那长久压制的“恐惧”or与恐惧为伍,苟且偷生。
这对应了电影结局。
一心想回家的宇航员,最终选择前者。
他握起手枪自杀。
以与体内怪物同归于尽的方式,保住了自己英雄的名号。
实际上,他真的有得选择吗?
海报早已预示了这抉择中的残酷——
无论哪只手,都带血。
这才是电影最高级的一层“恐怖”。
即。
如果真的有一种“怪物”,强大到足以控制所有人心。
无论个体选择牺牲或臣服。
对它来说。
都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屠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