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总是会被教育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忍则忍,不必小题大做”。面对突发的事情,我们总是习惯着去隐忍、不去自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善于去表达或是隐晦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种行为方式,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社会行为习惯、逐渐的内化成了国人的一个显著性格——“含蓄”。
中国人的含蓄不仅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谦卑,也体现在与人交往中情绪的内敛。在家里,自己不会主动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喜欢。因为家庭中的家长是绝对性存在,具有绝对的权威;在学校中,严格遵守这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敢越雷池半步。中国传统家庭中,家长掌握家庭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子女对于父母不仅是经济依附的关系,还有血脉亲情的依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中,孔孟之道就对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作出了这样的一个描述。

国人传统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讲究的是一个秩序,强调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的人与人关系的观念。当这种学说广泛被人接受,就会慢慢地形成社会共识,最终内化成伦理观念。在传统中国家庭里,父母操办着子女生活的一切,甚至是婚姻。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子女的人生规划和婚姻,总有父母这一角色参与其中,可见儒家传统文化对国人行为的影响之深。鉴于中国传统观念并不鼓励子女表达自身意愿、践行个人权利,同时也缺少培养个人主义情怀、以人为本观念的土壤,子女内心也不会有权利意识的萌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