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提到佛教佛法,很多人都会好奇于一个词,这个词就是:“开悟”。

很多学佛的出家人或在家人很热衷于“开悟”。大家谈到的往往都是所谓的“开悟”的高僧,有过去的也有现在的,有距离远的也有就在身边的。
在这里,本人笑拂凡尘说一句:根据本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学佛开悟的人是有的,但真的不多,很少。
并且大家还要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开悟”也分层次的,也就是“小悟”和“大悟”的区別。(这个问题有空以后再讲)
那么既然学佛有“开悟”一说,我们要来如何的认定和证明呢?
佛教中证明一个人已“开悟”,通常有三种途径,分别是:
自证、他证、旁证。
下面本人就把这三种证明一个人“开悟”的方式,举一些例子向大家简单的说明一下。
首先我们说的是“开悟”中的――自证。
用自证,来证明自己“开悟”,可以说在佛教中是最难的。自证,用来证明自己的“小悟”或许还有可能;但若用来证自己的“大悟”基本就不可能了。
从佛教真正形成创建以来,能真正可以用“自证”,来证明自己“大悟”的人只有一人,也是唯一之人。这个人就是佛祖释迦牟尼。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悟”,最终让佛教佛法传向四面八方。
释迦牟尼佛的“大悟”,是可以通过自己就可以证明的,但之后的佛教传法者们,可以说都是通过其他二种途径来证明自己是否“开悟”的。
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下其他二种证明开悟的形式。
我们再来说证明一个人开悟的――他证。
可以讲用“他证”的方式,来证明一个学佛的人是否“开悟”情况还是比较多的。
我们单单从佛教中的禅宗传承形式和方式上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我们都知道禅宗传法讲究的是“以心传心”,也或“以心印心”的方法。
当年释迦摩尼传法于弟子迦叶之时,佛祖“拈花示众不语”,然迦叶“破颜微笑”,两者便达心意,终得弹宗法门流于世界。
而以上迦叶的“破颜微笑”的“开悟”,就是经过释迦摩尼的“拈花默语”证明的。这是“以心传心”的一种他证形式。
再传一个“他证”事例。
当年达摩祖师东来传法,收下了后来的二祖慧可。
达摩临去之时,在检查弟子们是否开悟时,弟子们都各自展示此得法心得,然很多弟子虽有所悟,达未能达祖师心意。
最后达摩祖师问到慧可,慧可向祖师磕拜一礼,却不讲一言,达摩祖师甚喜,说此“以得吾髓”,以他证形式证明慧可已“开悟”。
说完“他证”,我们再来说一个证明“开悟”的方法,叫――旁证。
“旁证”,也可叫“辅证”。就是不是以单纯的人与人,心与心,来证明此“开悟”的;而是以其他外物而来证明的。
这里说的“外物”:可以是一砖一瓦,也可以是一山一丘,还可以是一梦一境,以及一阳一月,一声一音,一事一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也因为如此,所以在佛家公案里,我们会看到有很多高僧,因一事或一物而“开悟”了的;以及一些日常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人因某人某事以及某物而得以“开悟”了的。
但在这里必需要讲出:若不是以“经法”作“旁证”而悟的人,往往都只是起到“有所悟”而已。
就像有些人看到花开花落而发出“感慨”,感慨到人生无常,青春短暂一样。这是感慨,也是“悟”。
那么何种人是以“经法”而成就“开悟”的呢?当然这里指的是“大悟”。
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在佛教中,从古到今,从经书上得以“开悟”的僧人和在家人还是有不少的。但离我们较近时代的,影响较大较广的却并不多。
通过“经法”这种“旁证”加以证明“开悟”的,影响最大最广最深远的得道者,目前来讲也只有一位。这个人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我们都知道,六祖慧能虽得五祖弘忍传得衣钵,但此真正得宜“开悟”的,还是来自于《金刚经》。
六祖慧能从初闻《金刚经》到,五祖传衣钵为此讲《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而“开悟”,这个就是以“旁证”而证明此已“开悟”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