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作者: 遇知音 | 来源:发表于2021-12-17 13:40 被阅读0次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司晓峰。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电影,我们也曾经看过很多的电影。但是我们真的会看电影吗?我们真的懂得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吗?我们真的能从一部电影里面,攫取它能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吗?那当然有人会说,我宁愿做一个普通的看客,不费脑筋地享受这其中的过程。但是看一部电影要大概120分钟,我们反正付出了那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不试着让它带给我们更大的愉悦呢?

    电影其实是创作者和观赏者共同完成的一个戏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最近很火的一个电影,叫《你好,李焕英》。在这部电影的开头,有这样一个段落,李焕英和她的女儿,也就是贾玲扮演的玲子,骑着自行车,在街上发生了车祸。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这个段落,都知道这场车祸。但是如果你仔细地去问,仔细地去想,其实没有人真正地看到那场车祸。

    为什么呢?我们回忆一下镜头。第一个镜头,是一辆车迎面而来,疾驰而来,一声巨响。接下来下一个镜头,就已经是一辆倒在路边的自行车了。没有人看到车撞到自行车,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一场车祸。这就是一个最直观、最浅显的例子,告诉大家,其实我们跟创作者是有一种默契的。我们帮助创作者一起来完成了一部电影作品,很多内容是我们帮创作者脑补上去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着欣赏一部电影,我们要知道一部电影可以分为哪些维度。当我们知道这些以后,我们就能从一部电影里面看到更多的东西。

    当然,还有一个附加的好处,当我们学习了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之后,在跟别人谈论起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的词汇就不止于“很好”“不错”“行”“还可以”“挺好看”。我们就能够试着从电影的构图、颜色、格调、节奏、剧情推进,甚至它里面的细节来展开讨论。这样不是更有价值吗?

    这本书对入门的观众非常友好,它用非常平实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了如何欣赏一部电影。里面没有艰深晦涩的辞藻,也没有纷繁复杂的理论,它就像跟我们聊天一样,淡淡地、慢慢地、缓缓地,但也很精彩地,带着我们一层一层地打开如何欣赏一部电影的大门。

    这本书的作者叫托马斯·福斯特,他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文学教授,他的文学课被誉为全美最受欢迎的文学课。他还有另外两本畅销书,一本叫《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还有一本叫《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由此也可见,他是非常善于用平实的语言,为大家讲述道理的这么一个人,这本书也不例外。

    电影小知识

    在开始学习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之前,咱们先来补充一点关于电影的小知识。首先电影是1895年,法国兄弟卢米埃尔发明的。这两兄弟捣鼓捣鼓,捣鼓出来了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是用16帧固定的画面连续播放,来得到一段连续的动作影像。什么意思呢?就是十六张胶片,每张胶片都是固定的,而这些胶片连续播放以后,就成为了一个运动的画面。这个发明震惊了世界,后来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影。

    为什么十六张固定的画面连续播放,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连续的镜头呢?能够达到这种神奇的效果,跟我们人体的生理结构有关系。有一种生理现象,叫作视觉暂留,就是当一个画面,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又消失了以后,它能够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0.1到0.4秒不等的暂留现象,也就是说我们以为这个画面还存在。这就给了电影一个机会,可以用固定画面来形成连续影像。

    从最开始的16帧,一直到我们现在惯用的24帧,走过了一段坎坷的路,人们做了很多的尝试,在成本和效果之间,做了这样最佳的均衡,怎么讲呢?因为电影是胶片,也叫赛璐璐,在以前很贵,一卷胶片是非常昂贵的一个财产。所以这些做电影的人,努力地在画面的连贯性和自己的成本之间,寻找一个折中点,而24这个数字,就是大家最终选择的结果。

    不过爱迪生并不认同24这个数字。爱迪生认为,所有低于48帧的影像,都会让人的大脑产生疲劳。当然,也有人做了48帧的电影,比如说我们熟悉的《霍比特人》。还有更厉害的、更狠的,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用120帧的速率来进行拍摄的。

    我们刚才已经知道,电影是每秒钟向前奔跑24格的胶片。那么电影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作者给出了两个层面的定义。

    第一个层面的定义,电影是移动。这是针对其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比如说文学作品、绘画作品、雕塑、摄影作品,它们都是用一个静态的瞬间,展示丰富的内容。而电影不一样,电影展示的是移动。作者说,电影是唯一一种用捕捉、存储、展示、移动,来完成信息传递的艺术形式。我觉得说得非常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没有见到任何一部电影,是靠固定来赢取观众的,那样它就成了一张照片了,对不对?在所有的电影当中,不是镜头在移动,就是镜头里面拍摄的物体在移动。所以移动是电影最大的特点。

    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呢?第二个定义就是电影是决定。刚才咱们提到,电影是每秒钟向前奔跑24格的胶片。一部电影通常两个小时,那么我们用120分钟,乘以每分钟60秒,乘以每秒钟24帧,就得到了172800这个数字,它意味着什么呢?172800是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拥有的画面的数量,也就是说拥有的帧数。

    这些每帧每格,其实就是一个决定,或者说是一系列决定。每一帧决定了这幅画面里面都有什么,它们分别处在什么位置,它们是明是暗,是颜色鲜艳还是颜色暗淡,以及包括在下一格里,这些所有的物体是不是移动,朝哪个方向移动,还有我们是从什么视角来观察这个画面的。也就是说,每一部电影都是由172800个决定组成的。作者这个定义非常精彩,我们真正看电影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个画面其实都是有含义的。

    欣赏电影的维度①:画面

    那么,咱们欣赏电影的角度,先从画面开始。既然咱们叫“看电影”,首先咱们考虑的是视觉信息。在谈到画面这个问题的时候,作者首先告诉我们,摄影机替我们思考。为什么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这个观点呢?这是在说,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的时候,首先摄影机替我们决定了看什么、怎么看、东西都在哪儿、在做什么。

    比如说现在咱们看到的这个场景,摄影机决定了,您能看到我,看到我面前的桌子、桌子上的书,还有一根笔,以及背后我的电视柜、我的电视、我的书架,上面放着我心爱的乐高玩具,还有我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杯子。但是您看不到什么呢?看不到那边我心爱的唐卡,这边有一个老式的留声机,这边有朋友送我的红酒,还有背后那个厨房。

    那么,它们都在同样的空间和时间里,但是您只能看到现在的这些信息,而看不到其他的那些信息。这就是因为摄影机替您做了决定。摄影机决定,在这个时候,您看到这些信息就够了,关注这些就已经可以,最重要的都已经包含进去了。

    01 构图

    从画面开始,首先咱们来讲讲构图。构图是什么?构图就是在一幅静止的图像当中,每一个东西它都在哪儿。我认为,其实构图也是区分一部作品,是否够得上艺术品,或者说够得上一部经典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我们通常会说,有构图大师和摄影大师,咱们说到摄影大师,摄影大师牛在哪儿?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就是,他拥有跟别人不同的构图方式,而这个方式一定非常精彩。

    给大家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里面,玲子和她的妈妈以及她的爸爸在河堤上有一场戏。这场戏大概说的就是,当玲子的妈妈李焕英告诉玲子说,“我跟谁谁谁已经领证了,所以介绍你们认识一下。”在这里面,她的爸爸说:“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但是我觉得,我们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接下来这个构图就很有意思了,它是一个正面的小全景。正面小全景就是说镜头正对这两个人,玲子的爸爸和玲子,然后能够看出他们的全身。这个时候镜头还在推,你能够看清他们两个的长相,镜头摒弃了其他多余的信息,就是给观众发现,原来这两父女长得还挺像的。那么这就成了一个包袱,这里镜头和情节配合得非常精彩。(包袱是相声的术语,指经过细密组织、铺垫,达到的喜剧效果。包袱是逗笑观众的主要部分。)

    图片

    《你好,李焕英》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明暗

    明暗是欣赏电影画面的第二个维度。如何理解明暗呢?很容易,比如现在您看到,整个画面当中最亮的部分,应该是我和面前桌子上面的书稿,后面的部分相对较暗。这边有一盏灯,那边有一些暖黄的光。这个就是明暗。

    明暗在一部电影里,或者说在一个图像里面,它不仅代表事物的重要与否,它甚至传递着情绪,推进着情节,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心灵层面的感受。如果大家看过西部电影,会发现大部分西部电影,都会利用两个时刻,哪两个时刻呢?

    一个是黄昏日落的时刻,一个是正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刻。日落时刻,通常是用于抒情的桥段,非常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部电影的创作者是不是知道这两句诗,我不知道,但是用来形容他们拍的电影应该是很恰当的。

    那么中午的时段,为什么也那么受欢迎呢?因为在这个时段,阳光最强烈,明暗的对比也最强烈。我们想象一下,一个牛仔出现在镇子的一端,这个时候阳光很强烈,晃得人睁不开眼睛。然后在阴暗的角落里,站着另外一个人,有可能是镇子上的警长,也有可能是臭名昭著的通缉犯。像这种明暗的对比,就给电影画面带来了非常激烈的情绪,向我们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善于发现这些信息,就能够帮助我们得到更多的理解电影的线索。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辛德勒的名单》里,有一段辛德勒和一个纳粹军官做交易的场景。这个场景发生在室内,但是在辛德勒和纳粹之间有一个窗户,窗户外面是亮的,窗户里面是暗的,借着光的衍射和散射,大家能够看到这两个正在交易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隐喻,利用明暗构建了人物与世界的关系。他们都处在黑暗里,外面的世界是光明的,而在这两个黑暗里的人之间又隔着一扇光明的窗。这扇窗鲜明地划分了阵营,也就是说当时的世界是昏暗的,而这两个人一个善良一个邪恶,他们之间隔着的就是光明。这个就是利用明暗构建了人物关系的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案例。

    图片

    《辛德勒的名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色彩

    如果把电影按色彩来分历程的话,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黑白电影阶段,一个阶段是彩色电影阶段。

    最开始,人们用黑白胶片来拍摄电影。那个时期,也产生了非常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咱们比较熟悉的,比如说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比如说《罗马假日》。一提到“罗马假日”这四个字,您是不是脑海里已经浮现出,骑在摩托车上的格里高利·派克,和风华绝代的赫本?你甚至在脑海里都没有注意,这部电影是没有颜色的,它是由黑白两色构成的。所以只用黑白两色,并没有分散你的注意力,对不对?你脑子里,赫本依然是那么明艳不可方物,格里高利·派克还是那么帅,那么幽默。

    所以在那个阶段,即便没有颜色,创作者还是能够用黑白两色,以及它们的过渡世界,带给我们丰富的视觉享受。在整个电影史上,黑白电影这个阶段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面就是彩色电影时期了。

    当彩色胶片发明以后,逐渐地人们希望画面里面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用更斑斓的色彩,来表达人们更丰富的思想和内涵。

    还有第三个形态,是上色电影。大家可能并没有接触过上色。上色就是我们把黑白胶片的底片,用一种特殊的药水涂上颜色,我们洗出来的照片上面就有颜色了,就变成彩色照片了。我就有这样一张大头照,是我小时候照的黑白底片,我姑姑拿去给上了色,色彩很奇怪,绝对称不上自然。但是在黑白为主的世界里面,这样一抹色彩,带给人一种新鲜的享受,也是不错的。

    不过,作者认为所有上色电影都是灾难。为什么呢?因为当人们用黑白的视角,去拍一部电影的时候,它所有的元素的构建,都是按照黑白和黑白渐变来完成的。那一旦给它们上了色,就会形成很多非常尴尬的部分,这个具体的我就不讲了。因为黑白电影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上色电影毕竟也不是主流。

    黑白的优势

    那么彩色电影里面,也经常会用到黑白的视觉艺术,那是为什么呢?是人们在怀念那个时期吗?并不是。其实是因为黑白的视觉艺术,跟彩色的视觉艺术相比起来,它起码有三点优势。

    第一点,它拥有更强烈的对比度。也就是说黑和白,它们是对比最分明的两个颜色,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激烈的心理对抗。

    第二点,是它能够让我们,把画面上所展示的内容,和我们真实的世界所区分开。比如说一场血腥的屠杀,或者说一顿已经失去颜色的晚餐,或者说一个即将赴死的孩子。黑白让我们觉得电影的画面,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既带给我们一种安全感,又带给我们一种想象的空间。

    还有第三点,黑白的电影更有助于表现梦境。以《你好,李焕英》为例,当玲子趴在妈妈的腿上,妈妈奄奄一息,很有可能再也醒不过来的时候,她在梦境中穿越了,回到了自己母亲青春年华的时代。这个梦境的转移,是用黑白到彩色的转移来完成的。如果大家关注了的话,会发现玲子在落地的时候,这个过程整个世界是黑白色的。而随着剧情的推进,颜色逐渐跟上了脚步,占领了画面的更多的部分,逐渐整个世界变成彩色的。这里的色彩帮我们完成了一个心理上时间的转移,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段落。

    风格和色调

    色彩除了附加最基本的信息,比如说衣服是什么颜色的,他戴着什么颜色的领带,他拥有什么样颜色的瞳孔,或者说他是什么颜色的头发,除了这些基本的信息以外,它还可以形成所谓风格和色调。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大家都很熟悉修图软件,在你们用修图软件来修图的时候,通常会选一个模板或者滤镜,比如秋日、凉风。这是用一个固定的算法,把图片进行了修改。而电影其实也有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叫调色。我们影片拍摄完了以后,会进行一个调色的过程,让影片的色彩符合导演定义的视觉特点。给大家举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一个是《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整个片子,用浓重的黄色滤镜来处理。因为故事发生在所谓的“后文明时代”,一切又回归原始、残暴、荒凉。浓重的黄色给影片整体一种黄沙满天的感觉,它能够迅速地帮我们进入那样一个情境。甚至连影片里面的维密超模,身上都闪着暖黄色的光。整个电影看下来,给人一种甚至能够从鼻子中擦出黄土和沙砾的感觉。非常好的一种调色,非常好的色调。

    相似的色调,咱们国产的一部电影也用过,叫《无人区》,黄渤主演的。《无人区》也用了类似的色调,也带给人一种荒凉、西部、颓废的感觉,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可能有暴力发生。

    再举一个色调风格鲜明的例子,比如《美国往事》这一类。《美国往事》《教父》《泰坦尼克号》这一系列的电影,它们调色的原则,是让画面看上去,更符合我们脑子中想象的,那个时代的美国——人们穿着西装,大头皮鞋,坐在咖啡馆里边高谈阔论。它们的色彩有很强的代入感,能把我们带到那样一个时代。

    这就是色彩的魔力。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色彩,那我们就能够从色彩当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就能知道导演在告诉我们什么,一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底色是什么。

    就像《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桥段,当玲子趴在自己妈妈的腿上,刚刚进入梦境的时候,她推开病房的门,来到了医院的走廊上。这个时候整个医院的走廊上,弥漫着一种暖黄色的圣光,你就应该知道这是一个好梦,是一个美梦,是一个让人感觉到幸福的梦,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暴力的故事,会用这样的一个暖光来开始。所以,这里的暖光就带给你一种心理上的预示,也帮助你进入影片的环境和情景。

    04 景别:远景,中景,近景

    什么叫景别?举个例子,现在您看到,我在这个镜头里面,头没有超过上面的画框,你们能看到我的上半身,能看到我的鼻子,但是又不会过度地关注它,这个就是所谓的中景。中景是接近于我们人类视觉的一个景别,那么与中景相对应,在上下两端的,分别是远景镜头和近景镜头。

    什么叫远景镜头呢?这个很好理解,当我们站在楼上看楼下的时候,或者我们看远处的山的时候,这个就是远景镜头。

    什么叫近景镜头呢?就是当镜头离我足够近,能够看清我胡子的根部,甚至能看见有一些胡子,已经开始逐渐变白了,能够看清这些细节的时候,这个镜头就称为近景镜头。

    这三种镜头构成了电影的全部。作者在这里面说,没有一部电影,会因为它的中景镜头,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也就是说,拍摄功力的展示,更多集中在远景镜头和近景镜头。

    那么,远景镜头里面,附加的信息是什么呢?附加的信息是气氛,是环境,是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沙漠戈壁,还是发生在雪山草原,还是发生在一个人的家里,还是发生在一个大礼堂里。

    而近景镜头可以告诉我们丰富的细节。也就是说,这时候我是不是紧张,是不是感动,是不是无动于衷,甚至我是不是已经陷入了冥想……远景镜头和近景镜头,传递的是不同的信息,有严格的功能上的划分。

    就是这几种镜头,经过不同的衔接和熟练的运用,带给我们丰富的视觉享受。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这个片子很有视觉冲击力,那什么样的片子会有视觉冲击力呢?影片都是二维的,对不对,那怎么就能构成视觉冲击力呢?

    那我告诉大家,如果大家看到一段影片,感觉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你们就会发现,它是用远景镜头和近景镜头的切换来完成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大的景别调度,会带给人们视觉冲击力。

    比如,当我们第一个镜头还是远远的山,第二个镜头直接就切到山上一只狼,这个切换就能够构成视觉冲击力。但如果我们是从一个远山,慢慢地推,推,推,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最后看到那只狼,这样就缺少视觉冲击力,它就是一个抒情的镜头。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导演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了。

    05 拍摄方法

    手持拍摄 vs. 脚架拍摄

    什么叫拍摄方法呢?拍摄方法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稳定的,一类是稳定的。

    不稳定的通常就是我们用手持摄影机,或者是用手持的方式来拍摄的,通常用于打斗、追踪,或者第一视角、主观视角的发现等等。这种拍摄方法带给人很强的代入感,带给人很强的融入感,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大家想想,《你好,李焕英》里面最后一段,一个镜头放在人群中间,人们下班了纷纷从镜头身边走过,有人跟它打招呼。这个就是一段手持镜头拍摄,它有很强的代入感。

    那么稳定镜头是什么呢?稳定镜头,我们通常讲叫上架子拍摄的,就是在脚架上拍摄的,通常可以给我们带来稳定的情绪。或者说相对安静地、静态地、节奏缓慢地讲述一个事件,我们就会用稳定镜头。

    视角:平视角,仰视角,俯视角

    什么叫视角呢?现在大家看我,能看到的这个画面,就是平视角。相对平视角,还有仰视角和俯视角。

    什么叫仰视角?仰视角就是仰拍。熟悉电影的人,或者熟悉基本的人物塑造方式的人,就会知道,英雄出来的时候,我们通常仰拍,为什么?因为仰拍容易显得人更高大,这是基本的透视关系决定的。

    那么俯拍是什么呢?俯拍就是从上往下看,从上往下看就会压缩信息。不同的视角,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

    我们讲画面,还有最后一个层面,那就是主观和非主观镜头。什么叫主观镜头?就是您现在看着我,就像我在对您讲,我看着镜头讲,现在您的角度就叫主观镜头。就是您是一个听众,您是一个看客,是我主要要表达的对象,这就叫主观镜头。

    那什么叫客观镜头呢?客观镜头就是你是一个旁观者,你在看着事件发生,事件中的人并没有对你说话,完全是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客观镜头。客观镜头会带给人一种安全感。也就是说,当我看到两个人打得再凶,两个武士拼得再厉害,我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并没有刀砍向我,也没有子弹射向我。客观镜头会在你和剧情之间形成一道屏障。

    相反,主观镜头就有很强的代入感。一把刀直接砍向你,或者一个手枪直接冲着你,像这种主观镜头,会带给人很强的代入感,很强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和很强的心理压力。也就是说,主观镜头能够引起人激烈的思想活动。

    好了,刚才咱们从构图、明暗、色彩、景别、拍摄方式以及这种视角,学习了如何从这么丰富的角度来欣赏画面。“看”电影,“看”电影,画面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欣赏电影的维度②:声音

    电影不仅仅是画面构成的,声音也是电影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实在电影诞生的初期,也就是1895年到1962年,这30年的时间里面,电影是没有原声配音的,怎么讲呢?就是当时,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能够把声音附加在胶片上,然后分发下去给电影院。那个时候人们怎么看电影呢?很有意思,那个时候,随着胶片一起送到电影院的,还有一个乐谱,乐谱上面有关于这部电影的配乐,每一个电影院都有给电影配乐的人。

    也就是说,大屏幕在放电影的时候,旁边有人在配乐,规模大的话可能有一整个交响乐队,小的起码也有一个钢琴师。这些人在根据乐谱,根据电影的情绪,来配出音乐,这就让人们形成一个视听全面的享受。那个时候有大量的音乐家,从事这样的工作。

    电影完全没有声音,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情节的推进呢?也不一定,它可以有字幕。比如,有人捡了钱,电影会出一个字幕“谁掉的钱”。

    当后来人们找到一种方法,在胶片上附加一个音轨的时候,电影的原声音乐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制作方可以直接把完整的音乐,和胶片一起分发到所有的影院,影院在播放画面的同时,可以播放声音。这导致了大量的音乐家失业,还形成了当年很多的游行和示威,这个咱们就不再聊了。

    声音,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配音,一部分是配乐。

    01 配音

    配音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声,一种是非人声。人声就是电影里面,人们在说话,在交谈,在叹息,在喘气,甚至在呻吟。而另外一种配音是非人声,比如说,一个杯子摔碎了,啪;一个门关上了,咣当;一个椅子在挪动,滋。

    这些配音在当年,最开始的阶段是同期录制的,就是这边在演,旁边拿一话筒,演到哪儿录到哪儿,这是同期声。

    那么后来人们采用了后期配音,也就是说当你们演完了以后,我们重复一下这样的过程,你们拍你们的,这边录这边的。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为什么?因为录音会影响到摄影的拍摄,这个具体怎么影响咱们不多讲。

    后来形成了这样一个专门的职业叫配音师。就是说镜头里面有一个人,啪,摔碎了一个杯子,他就拿一个杯子,啪,摔碎了,把这个声音录下来。镜头里面有人跳到水里了,他就搬一个大石头扑通扔到水里,去做这样的一个声音的效果,录下来。

    慢慢地,另外一个更专门的职业形成了,叫拟音师。什么是拟音师呢?就是说,有很多声音,是不用真的做出相应的行为就可以产生的。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经常看的武打片,里边有一个一个很厉害的人,在打斗的过程当中,把别人的胳膊撅断了,咔咔那个声,那个声怎么录呢?

    不像一个杯子啪摔碎了,那我就真摔一个杯子,我大不了买个便宜点的。撅断一根骨头,怎么形成这种声呢?我们找一个动物的骨头撅断?不,不,不,拟音师有更聪明的做法。拟音师选用的是芹菜。当然很多拟音师,可能有他们的独门秘籍,但是大部分拟音师是这样的——他们把芹菜,弄起来一撅,就像是骨头折断的感觉。

    再比如说煎鸡蛋,咱们总不能在录音间里,真支一炉子,倒上热油,然后开始把鸡蛋打里边,出现那种滋滋啦啦的声吧?拟音师找到了另外一个途径,就是用玻璃纸,揉搓玻璃纸,产生那种油飞溅的那种声音。这很有意思。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影里面,大部分的声音都不是同期发生的。另外,在不是同期发生的声音里面,有很多不是真正由这个动作发生的。知道这个其实是很有乐趣的。我认识的那些拟音师,他们在制作过程当中经常会想,我用什么能产生某个声音。

    比如说,我现在要产生一个子弹滑过耳朵的声音,或者我要模拟出一个大雁飞过你的头顶的声音,或者说我要一个红旗飘扬的声音,或者说一个植物生长的声音。你都用什么样的方式呢?很有意思。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一部电影,觉得这部电影不真实。它不真实在哪儿?它为什么带给我们不真实的感觉?其实很有可能就是声音出了问题。如果一个轻盈的少女,走过走廊间的时候,她发出的脚步的声音,是一个拖沓的男拖鞋的声音,你就会觉得它不真实。当然实际上的差别,可能并没有那么大。

    我认识的优秀的拟音师,有的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高跟鞋的声音,去换很多不同的材质,为什么?因为当你看到这个地面,你脑子里对这个地面可能产生的声音就有一个想象。而如果拟音师给出的这个声音,跟你的想象不符,就会把你带出这种真实的情境,你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就是咱们学习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你会发现这些带给你情绪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那你当然也会发现,那些没能带给你情绪的东西是什么。很有意思。

    02 配乐

    配乐,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当我们想起《泰坦尼克号》的时候,那个苏格兰风笛,是不是已经在耳边响起了?当我们想起《勇敢的心》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听到苏格兰风笛?当我们想起《勇闯夺命岛》的时候,那种交响乐,那种激烈的节奏,是不是瞬间就把你带回了影片的那个感觉?还有当我们想起《教父》的时候,那一段悠扬的旋律,是不是把你带到了那个花房?一个老爷子,头发苍白,穿得西服笔挺,拿着一个水壶,在浇他精心伺候的那些花,但其实谈笑间,决定了整个城市的风云变幻。这个就是一部电影灵魂之所在。

    我们可以把配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我刚才说的这些,大家能够明显听到的、主旋律式的配乐。这种配乐作用于我们的意识,是我们听到以后忘不掉的。

    如果看电影时,你仔细地去找,反复地去听,还会发现很多作用于我们潜意识的音乐。比如低沉的大提琴,尖利的哨子。为什么有这些?这些其实是帮助电影营造一个环境,就像鬼片里边,有人在地板上走,压得木地板吱吱嘎嘎的声音一样。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辛德勒的名单》里面,辛德勒先生在处理很多业务的时候,都伴随着一个低沉的、单调的、大提琴的单音节。这个配乐其实是我很多年以后,看了好几遍以后,才发现的。经典的电影,值得我们反复地去观看,而你每次观看,都会有新的发现。

    像这个配乐,就是我们看完电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那儿原来还有配乐。但恰恰是这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把我们带入了那样的一个情景,让我们相信它真正地存在,而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这样的配乐就让情景有了一种真实感,引导着我们的情绪。

    音乐在情绪引导上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很多惊险刺激的电影里。像鬼片,大家都很熟悉的,比如说,鬼出现之前我们能听到什么音效,英雄要出现之前有什么样的音乐。

    再比如说,通常宏大的音乐响起,主角基本上就要牺牲了。所以,音乐不仅带给我们眼前内容的意义,还可以给我们下一段内容的启示。

    那么了解了画面,了解了声音,画面和声音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我们能够看到的,动态的音视频影像了。

    欣赏电影的维度③:结构

    电影是由镜头、场景、段落构成的。

    镜头是什么?镜头从定义上讲,是一小段未经剪辑的胶片。也就是说从导演喊开始,到导演喊“卡”的这段过程,它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这个叫镜头。

    那么什么叫场景呢?场景就是我们集中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形成的这样一个小的段落,叫场景。我们通常会说,这部电影有400多场戏,或者说这部电影有600多场戏,我们是一场一场地来计算一部电影。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的倒数第三十分钟左右,有这样一个桥段。玲子马上就要走了,有两个好朋友来送她,他们一起坐在车站前面。虽然玲子不知道在等什么,但是她确定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要用什么样的方式离开。三个人坐在那里一边吃包子,一边就这么等着。那么玲子准备离开的这一段就叫一场戏。他们三个人在一个站台,坐在地上,交流着这段故事和人生的经历,这就叫一场戏。一场戏是相对完整的,虽然它会跟前后情节有勾连,但是如果独立出来,它也能够讲述一段比较完整的故事。

    那么什么叫段落呢?段落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还拿《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来做例子,这里面划船就是一个段落。划船这段里面有很多场戏,有英子和厂长儿子在船上的这一场戏,有厂长儿子和冷特在河边聊天、相视一笑的一场戏,还有另外两个男生在一个船上打起来,这样一场戏。几个场景构成了一个段落,这个段落就是划船。划船这个段落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整体故事的推进,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段落来完成的。

    01 三幕式结构

    从大的结构上来说,一部电影通常分为三幕。这是写进教科书的、很经典的结构方式,叫作三幕式结构。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开始的一部分交代背景、起因,中段是主要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最后的一部分是结尾。

    作者给出了一个数据,叫作1比2比1,也就是30比60比30。这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一部电影时长120分钟,那通常会用开头的30分钟,先来构建这个世界。然后再打破它,进入60分钟的中段,主要的情节在这60分钟之内展开。最后再用30分钟,解开所有的谜题,完成故事的讲述,给大家一个非常迷人的结尾。这就是30比60比30。

    02 爆米花时间

    三幕式结构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或者说对一部电影,最最重要的部分,被称为爆米花时间。什么意思?就是人们看电影之前,通常会拿着爆米花,买了爆米花进影院找座位。而很多观众并不那么准时,可能电影马上要开始了才来。那在这段时间的电影的段落,就有它特定的工作要完成。

    首先,这段电影要跟爆米花抢夺观众,让大家迅速地把注意力从爆米花,转移到屏幕上来。电影创作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时候可能是巨大的声响,一声爆炸,一声枪响,有的可能是一段沉默,一段粗重的呼吸等等,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当然,在电影的开头,爆米花时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为接下来要产生的所有的故事,打下一个最基础的铺垫。

    给大家举《你好,李焕英》的例子,这个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告诉了我们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你仔细想想,它第一个镜头是什么呢?第一个镜头是一个中景镜头,或者说一个很小的中景镜头。一个一个孩子放上来,新出生的婴儿,然后电影旁白说:“如果说每一个女儿,都是妈妈的小棉袄,那我就是我妈妈的貂。”就这样一句话,一个镜头,就告诉我们了很多信息,咱们来分析一下是哪些信息。

    第一个信息,这是一个自述型的故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自传型的故事。第二个信息,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她跟她妈妈之间的故事,因为她提到了她和她的妈妈。第三个信息,这个故事是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就这一句话,已经附加了这么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对后面所有的电影已经有所期待了,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头。

    所以你看咱们为什么要讲欣赏一部电影,当你试着从第一句话,就去发现这些信息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很有成就感。而且你会跟导演形成一种默契,你会觉得,不错啊,有这样的感觉挺好,很享受。

    欣赏电影的维度④:类型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类型片。什么叫类型片?就是按照固定的套路,讲述一定的故事,拥有基本类似的关键元素,这样的一部分电影,就被称为类型片。

    我们经常会提到类型片,比如说公路片、西部片、黑色电影、黑帮片等等。作者在书里面还专门说了,如果说有哪些类型只属于美国的话,那就是西部电影和黑色电影。

    西部电影的套路化是非常明显的,或者说它的类型非常清晰。它的标志就是一个牛仔,戴着牛仔帽,骑着马,腰上挎着枪,枪一定是左轮枪,然后山上一定有一个风车。只要这些关键元素一出场,好,西部电影。

    甚至,它跟观众的默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你知道吗?作者在里面说,西部电影里面靠看帽子,就知道这人是好人是坏人。你根本不用看情节,不用看台词,你从一张电影海报,就知道这人是好人坏人。为什么?因为所有的西部电影里,戴白帽子的都是好人,戴黑帽子的都是坏人,或者说好人都戴白帽子,这是西部电影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这就是一个类型。

    我们国内这几年最典型的类型片是公路片,比如《人在囧途》。公路片就是讲在路程上发生的故事,随着路程的推进,不断地有新的信息进来,一个又一个困难,一个又一个难题,指向你所有的故事,奔向它的目的地。

    还有咱们刚才说的黑色电影,这个类型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叫《马耳他之鹰》。这部电影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作者说,在美国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有大量的导演会拍这样的电影,整部影片几乎所有情节都是在阴暗的环境下形成的。

    还有什么我们比较熟悉的类型呢?武打片。武打片也是固定套路,里面一定得有功夫高强的人,一定是功夫高强的好人,战胜了看上去功夫特别高强的坏人。而且功夫高强的好人,一定是经过了不断地挫折,甚至被打得头破血流,才终于找到了更厉害的武功,最后报仇雪恨。你看,一说武打片,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除暴安良,行侠仗义。

    还有另外一个咱们也比较熟悉的类型,是警匪片。一说警匪片,大家就会想到成龙,想到周润发,想到李修贤,想到胡慧中,都会想到这些香港电影里面当年炙手可热的人物。一个一个的形象,马上就在我们的头脑里面出现了,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类型片,一群认真负责的警察,和一些坏人斗智斗勇的故事。不论剧情如何展开,你只要一看“警匪片”这三个字,你就知道,这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电影,你会期待哪些元素,比如枪战、情谊等等。

    这个就是所谓的电影类型,那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去试着划分一下,它属于哪个类型。一部电影,它甚至可能包含几个类型片的元素。

    其实“类型片”,它谈不上是一个褒义词,还是一个贬义词。一个鲜明的类型片,就是说它具备这个类型里面所有的必要的元素。但是它同样也是另外一个代名词,就是所谓的套路固定化,或者说千篇一律。怎么这么讲呢?

    当一个类型拍过成千上万部电影以后,你会发现人们脑海中的故事都被榨取干净了,再也难以想出新鲜的东西来放在这个类型的电影里了。比如说公路片,拍过一千部公路片以后,你就很难想到在路上人们还能再遇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

    但是,如果在一个固定的类型片里面,尤其是一个已经拍了成千上万部电影的类型片里面 ,你能够找到一个新的元素,你就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经典。比如说《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从镜头画面的感觉上来说,它浓浓的废土风让人痴迷。每个人身上那种金黄色的光晕,配着漫天的沙尘,它带来一种特别野性的、粗暴的美。《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为什么比其他三部都更受人欢迎,也得了很多奖?除了里面维密超模的绝妙身材之外,它整个的风格融入了导演非常强烈的个人性格。

    所以要拍好一部类型片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当电影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每一个类型的电影都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和历史。但是,要想真正跨出类型电影,其实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经过这么多片子的拍摄,电影的类型已经充分地融合。比如说,一部电影可以既是公路片又是警匪片,或者又是警匪片又是喜剧片,等等。这种风格的水乳交融,不同题材、风格的替换和组合,也可以带来新的尝试。

    欣赏电影的维度⑤:隐喻

    那么说完类型,咱们来说隐喻。隐喻就是电影里面的宝藏,这是我们最需要学习,而且我学习以后,最能够获得乐趣的一部分,为什么呢?

    隐喻,什么叫隐喻?隐喻就是没有说出来的。那没有说出来我怎么懂啊?就是靠画面,靠镜头,靠声音,靠移动,来告诉我们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而这些是隐藏起来的,隐藏起来的东西我们能够发现,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你好,李焕英》里面,我发现一个隐喻,关于那条破洞牛仔裤。玲子穿着破洞牛仔裤,穿越回过去。在穿越之前,一条破洞牛仔裤,是青春,是活力,是时尚。但是当她穿越回80年代以后,一条破洞的裤子,就代表着家庭实力和经济能力,因此甚至引发了别人对她的同情。

    咱们分析这个段落,两个人正在对话,人家说,你的家庭条件也不怎么样。好,镜头慢慢地,给到了她那破洞牛仔裤。这是这条破洞牛仔裤隆重的登场,给了它一个特写镜头,那说明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回到刚才咱们讲过的,摄影机帮我们选择,帮我们思考,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特别注意到,她穿的是一条破洞牛仔裤。但是在这儿,你想不注意到都不行了,为什么呢?

    因为后面关于这条破洞牛仔裤还有故事。在玲子熟睡的时候,她的妈妈帮她用彩色的线,把破洞牛仔裤缝起来。而在最后她发现她的妈妈,也是穿越回去的时候,是通过这个温馨的画面,找到的谜底。所以这条破洞牛仔裤,从故事中段自始至终贯穿着,并且还有另外一层隐喻,是什么呢?缝补。

    她的妈妈帮她缝补这条裤子,而她回去是为什么呢?她为什么要穿越回去呢?她穿越回去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为什么要帮妈妈买到全厂的第一台电视机呢?为什么要让妈妈去参加排球比赛,克服千重万险也要参加呢?她为什么一定要撮合妈妈跟那个厂长的儿子呢?

    这都是她在试图弥补。因为她觉得她不争气,她没能够给妈妈一天好的生活,她没能够让自己的妈妈幸福。所以她一旦穿越回去,就试图弥补。她想弥补她的妈妈,那些失去的东西,她想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妈妈过上更好的日子。所以你不觉得她妈妈帮她补裤子,和她想帮妈妈弥补过去的遗憾,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隐喻吗?当然因为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再加上有很多的确是导演有意的安排,但也有很多形象是无意的安排,所以每个人在电影里面,发现的隐喻可能不一样。

    作者在书里面举了一个非常精彩的例子,是一个非常刻意的隐喻,在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下。书里面分析的是《辛德勒的名单》里面的一个段落。

    在犹太人被成群驱赶着走过街道的场景中,有一个小女孩穿着鲜艳的红外套。场景中的其他东西都是黑白的,所以这件外套十分显眼。小女孩被黑与白包围,电影想借此强调纳粹已经将最后的色彩从世界上抹去了。之后,当奥斯卡·辛德勒偶然遇到被杀害的小女孩的尸体时,你不需要有多高的学问就能理解那件红外套的意义。斯皮尔伯格说过:“对于我来说,色彩是生活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一部有关大屠杀的电影必须是黑白的。”但其实它并不是黑白的,不完全是。除了红外套之外,电影开头的场景中,那顿普通的犹太教安息日的午餐也带有些许色彩,但它很快就消逝了,像欧洲犹太人的生命那样。最后,当奥斯卡·辛德勒操办另一顿安息日大餐时,烛光的温暖再次滑入了电影的配色。”

    也就是说,其实斯皮尔伯格,用整部电影的配色,完成了一个隐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欣赏电影,当我们学习以后我们会发现,原来这部电影是要传递这样的信息。在整个黑白的世界里面,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她象征着整个世界的色彩,象征着文明,象征着生命力。那当这样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被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这些纳粹分子推去杀害的时候,就是纳粹把色彩从世界带走了。多棒的隐喻!

    如果不学习如何欣赏电影,我们可能很难发现这么多,并且即使你有所发觉,你也可能很难深刻理解,这就是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欣赏电影的维度⑥:形象

    作者说,形象是一部电影的一切。

    什么叫形象?形象就是当你看完一部电影,离开电影院以后,留在你脑海里的东西。它是那些让我们信赖,让我们喜爱,让我们挥之不去的经典的画面。

    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练习。比如说,我现在说这么一个人,中年男性,强壮,直发,戴着墨镜,穿着皮夹克,骑在一辆大的哈雷摩托上,手里拿着一把半长的枪,对着镜头45度角说,“我还会回来的。”这是什么人?对,施瓦辛格,这是他在《终结者》里面经典的形象。当我们提到施瓦辛格和《终结者》,大家脑子里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这个就是形象。

    再给大家做一个测试。一艘豪华的游轮,在游轮的肩部,也就是船最前面的地方,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漂亮的女士,一个帅气的男孩。这个男孩站在女士的后面,女士平伸双臂,男孩用自己的手揽住女士的腰,两个人非常陶醉,非常浪漫,迎着海风。这是什么?《泰坦尼克号》。提到《泰坦尼克号》,大家就会想到这样的形象,提到这个形象,大家就会想到《泰坦尼克号》。

    再给大家做一个测试,在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上,有一个小镇,小镇的一端有一个城楼。城楼上面有两个人正在对话,底下很多看热闹的,咱们现在讲叫“吃瓜群众”。而有一个人转身离开,头上戴着金箍,后面背着一根棒子,走路的姿势稍有点夸张,又显得有些落寞。谁?对,《大话西游》里面的齐天大圣。

    也就是说,其实提到每一部电影,我们的脑海当中,都会涌现出来一个又一个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其实就是电影最大的价值,是评价一部电影好不好、究竟有多好的一个标准。当我们看过一部电影,如果十年以后,还能清晰地回想起当时的镜头画面,甚至当时的配乐,那它怎么可能不是一部经典呢?

    今天,我们从画面、声音、结构、类型、隐喻、形象这些层面,带着大家学习了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听过这些以后,您现在有没有产生一种冲动,想马上去看一部电影呢?反正我看完这本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翻出那部我认为最经典的电影,重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带着这些角度,带着这些工具,带着这些想法,去分析它的每一格。

    很高兴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些,我也希望您能够带着这些工具,尽快打开一部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从头到尾去寻找那些被自己曾经错过的精彩。好了,谢谢大家,咱们下次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di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