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本课外书吗?我的第一本课外书至今记忆犹新。
大概小学升中学的年龄,有一次去姑姑家做客,偶然发现了被表哥表姐撕的只剩下半本的残破诗集,随手打开来看,映入眼帘的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高适的《别董大》,多么辽阔,多么豪迈,小小心灵被深深的震撼,它就像一把利剑射穿了一扇书籍的大门,为我打开了一个新视界。
“刺拉”一声响,表哥把那本已残破不全的半本诗集又撕掉一页,我大喊着“别撕”,表哥回应到“留着干啥,谁看啊?”我倔强的说“那也不能撕!”。
姑姑见我爱不释手,叮嘱说“如果喜欢就带回家看”。从小父母教我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过那本诗集我小小的纠结了几分钟,就下定决心把它带回家,那是我中学以前第一本课外书——半本诗集。
我不是学霸,也不是学渣,对我来说读书好像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儿,所以读书期间的成长靠的是自律。可是,如果成长只需要自律,为什么会有一个又一个的群呢?减肥群、写作群、演讲群,有几个人还在坚持?俗话说“一个人走的更快,一群人走的更远”,更远是多远?也仅仅是远一些,500米,800米…到最后,还是持之以恒的还是屈指可数的自律人。
说到自律啊,刚进入企业的小白都会经历一段痛苦的“踩坑出坑”过程。我也如此,一个前辈对我们一批新人说,“这门课很难讲的,你们可掌握不了”。唉呦,我这不服输的劲上来了,内心暗搓搓的想“你除了比我早几年,经验比我多点,哪里比我好了?于是,开始了发奋图强的一阵子,专攻这门内容,终于踩坑又出坑,走出了自己的路。这个坑啊,掉下去了叫挫折,走出来了叫成长。成长的路上偶尔也需要被刺激一下,来激发我们的潜能。
后来,我发现,靠自律和外在刺激,对养育孩子却远远不够。孩子玩手机游戏溜的就像我们小时候摔泥巴一样得心应手,学习却要反复督促。假期陪孩子复习语文,结果一抽查拼写汉字都写不好,我说“那你先写拼音,明天自己查字典把字写会,写到娇憨的憨,HAN我一看,写的是个GAN,我这个普通话一级的人怎么能容忍这种情况?几个深呼吸,我决定从头抓起,和孩子一起恶补一年级的声母韵母表。复习了一会儿,孩子说“妈妈我想去睡觉了”。我回答“也行啊,那我们收拾一下书本,你去睡吧。”孩子又来了一句“妈妈,我们可以下五子棋吗?”我瞬间好生气,大声吼道“下什么棋?字都会写了吗?拼音都认识吗?今天的课外书读了吗?”应验了一句“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冷静下来一想,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需要有松有严,有学有玩。
爱玩一定是坏事吗?当然不是,一个暑假的周末去海边,赶了大早到达还是人山人海,孩子们开始只在岸边踩水玩儿,然后在海边卷起裤腿试探着下水,结果一个海浪扑过来,打湿了裤管,又一个海浪,打湿了衣衫。就再也没有顾忌了,套上了泳圈,肆意游水,撒了欢的猛打水枪。看着孩子们双手攀在泳圈上,身体在浅滩上漂动,像个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欢快极了。哇哦,人生就需要这样的自在啊。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接触中学会了自由,在打闹中学会了奔跑。
大胆接受孩子成长过程与我们的不同,与时俱进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方式,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原来,成长这件事儿,是需要持续学习的,尤其是做了家长以后要学的东西太多且不断。
所以到底什么是成长?年少时,成长是从家庭里学会吃饱穿好,中年时,成长是不断更新自己适应家长这个新角色。工作中,成长是遇到难题敢于改变环境,生活中,成长是敢于经营家庭传递善意。
成长是多维和动态的,身体心理、年龄智力、社会适应等多个层面不断更新。
成长就像一首悠长的诗,诗中的韵律就像生活的节奏有高低起伏,诗中的停顿就像生活的挫折引我们沉思,诗中的激昂就像前进的步伐,坚定而有力量。
成长如诗集,半本足矣。它不完整,缺失的那一部分正是我们要追寻的未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