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回到上海的我有点不适应。
也许是江西太热了,而上海又冷又湿。都三月的天了,我还在开空调。
另外,我每换一个环境,都需要好些天的休整才能完全地按部就班。哪怕是回到家里也一样,我无法像在江西那样每天看书、看电影,以及领读。
我处在有好多事想要去做,却什么也做不了的状态当中。
之前,我心里一直期待着回家,回到家了,我就好好画画,好好写作,好好跳舞、站桩或冥想,好好完成其他老师布置给我的任务。
但现在三天过去了,家里的杂事七七八八也理得差不多,空闲的时间多了,但我还是没能动起来。
当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和人聊天,辅导孩子写作业以及做饭洗碗时,我潜意识里会觉得在浪费时间,有一些焦虑被我发现了。
我又开始期待,期待麦兜早点去学校上学,期待她爸早点去上班,期待自己有一个可以独处的空间。
这样我就可以一个人跳舞,一个人读书,一个人画画。没有游戏的声音、电视的声音、吵架的声音、跑来跑去的声音来打扰我。
爸爸,有期望就有失望。内在便不会平静下来,而是永远处于不耐烦、不安静的状态。
我现在很容易看到这一点,因为我有第三只耳朵,它习惯于听内心的声音,这方便我进行自省。
但也有坏处……
我很难听清楚外界的声音,分辨信息的重要性与真实性,读书的时候常常找不到重点,听别人说话也经常不明其意。
如果给我一大堆资料,让我在里面清理出一些脉络和方向,搞清楚内在的逻辑,我是无法胜任的。
我为此伤透脑筋,曾想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发现,这就是传说中的注意力缺失症。
爸爸,你记得吗?我小时候,大家都笑我又愣又呆,不聪明不机灵也不会来事,整个人傻傻的。
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不是被眼睛看到的东西吸引,就是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我压根儿就无法像别人那样,对别人说的话进行归类、分析、判断,然后再做出反应。
爸爸,你也应该是这样的人,你看看你的脑筋反应到底有多迟钝啊!
你曾一度怀疑是因为小时候的那头牛,被牛一头顶在了你的脑门上,你晕死过去。你说也许是这个原因。
但我更相信是基因里的问题。
我现在摸索出来,我们更适合用文字的方式去表达,去回应。因为这给了我们足够的思考空间,与别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是我们的弱项。
我曾为注意力缺失症苦恼不已,也为此想尽了办法。因为它让我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它让我的专注性不够,总是轻易地被一些杂七杂八的信息所吸引而偏离主道。
后来通过看这方面的书籍,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比如,加入一个群体,用群体的力量互相督促与鼓励,比如我现在就是在一个写作群里。再比如,尽量养成习惯,让自己在规律的生活里一步步前行,这样会少掉很多能量耗损。
就像开车一样,刚开始学的时候可能要全身心投入,一旦熟练了就会成为惯性。开车完全成为本能,而同时我还有别的能量来回复消息、聊天、打电话……
爸爸,也许你无法理解我对注意力缺失症的重视,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
你在人生的三十多岁时,离开了学校和部队,你还能学到点什么东西呢?无非是你的亲戚朋友教你一些谋生的手艺。
你更没有太多的选择,要不是叔叔拉你去小镇上做生意,你和妈妈也许一辈子都是农民。搬去镇上,你也只有酿酒唯一一条路子……有时候,没有选择也是一件顶好的事,安安心心去做就好了。
我不一样,爸爸。我青少年时期就赶上了互联网浪潮。在网上什么知识都能搜到、学到,天南海北的朋友都能聚在一起侃大山。
后来微信诞生,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加速了信息的流动与传递。
整个商业的地基,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疫情的到来对我生活的影响并不算太大,因为我们国家的农业轻工业以及线上商业模式还有快递业都那么发达,我不用出门都能活得好好的。
爸爸,我想说的是,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每天都面临着各种诱惑,各种学习班,各种才艺班,各种网上课程,收费都不贵。
这些眼花缭乱的信息一方面让我选择困难,另一方面让我很难专注在一个领域。
我才退了二十多个群,马上又被新的群给填满。若是把一个个群聊天记录都看完,一天也就结束了。
所以你说,我们的内心得有多强大才能不感到焦虑啊!
不过还好的是,自从我走向修行的道路之后,每次出现负面情绪,最终都会很感恩。
他们就像躲在暗处的“敌人”,只有通过生活里各种事件的碰撞与摩擦之后才能显现,而我要做的,就像打地鼠一样盯牢它,慢慢地感受它,看着它。最后分析它,直到它背后的有害信念完全被我连根拔起。
爸爸,我坚信,所有的痛苦都暗含着礼物,都是来让我们打怪升级的。女儿已经领悟到了,但愿你也不要错过这些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