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后来,宋离开以后,李与林的事情让我十分震惊。李去找林,林没有拒绝,然后两人走到了一起。
表面看来,李喜欢林,似乎说得过去,因为李在童年时期就对林有了“别样的情愫”,记得当初他还让穿开裆裤的小屁孩帮他向林传达求爱的意愿,后来又让福利厂的员工(瘸傻瞎聋哑部队)和他一起来了一招“兵临城下”。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李对林有着坚持不懈的爱意,但其实这只是一种占有欲,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一点从他们在一起寻欢作乐时李的行为可以看出来,尤其是那句:今天过后我就把你还给宋钢了。从而可以看出林在李的眼里,并不算得上是爱慕多年的爱人,而更像是一件物品或工具。而林呢,则是沉迷于李带给她在宋身上得不到的物质和生理上的感受。
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有点难以接受,尤其是李这次的做法,让我打碎了对他产生的好印象,这还是那个和宋从小相依为命,一起分享大白兔奶糖,一起去河里捕虾,一起去仓库(监狱)看望父亲的弟弟吗?这还是那个脑子机灵、口才了得、懂得反哺母亲,千方百计贴心给母亲做板车,不畏艰辛拉着母亲给父亲扫墓的少年吗?这还是那个重情义、懂感恩、明辨是非、对手下残疾员工(瘸瞎哑聋傻)没有歧视,把他们当做朋友对待的李厂长吗?这还是那个即便穷困潦倒、食不果腹,依旧镇定自若,每天在撅着屁股倒腾垃圾堆和盘腿而坐,做老僧入定模样之间游走,好不容易收获一块没有指针的外国手表,却满心欢喜地守了十天,只为把它送给好兄弟宋钢的李光头吗?
十分讽刺,宋在赴死之路上走着,李林二人在寻欢作乐的路上笑着。宋在卧轨之前仍舍不得弄脏李给他配的眼镜,也没有怪过林,而李、林最终却辜负了他。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余华老师的才华了,他笔下的人物是有多面性的,是复杂的,是圆形饱满的。他让你喜欢某个人的时候会很喜欢,讨厌某个人的时候也会很讨厌,心疼某个人的时候又会非常心疼,他想虐你的时候,虐得你心肝疼,他想让你笑的时候又笑的笑个傻子。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书有时候读到某些片段,会有一种沉重的窒息感(比如宋凡平被残暴殴打致死的片段),但还是会忍不住继续读下去。他刻画的人物大多是贴近现实的,也是不完美的,这一点也很好,因为人无完人。而正因为以上几点,余华老师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人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还有不同人物心底深处的优根性与劣根性,他让我们看的是这个人物的本质,而非此人带给读者的外表形象。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想要了解这个人的时候,不要看ta说了什么,而是要看ta做了什么,要看ta为什么那样做,要看ta的内心,看ta的本质。不要带着滤镜去看人,不要带着“我感觉,我觉得,估计,应该,我猜想”这类的想法去断定一个人。一个时常爆粗口、大大咧咧、撞了人一下也没有道歉之人,不一定就是凶恶顽劣之人。一个看着温柔大方、热情开朗,也许也会有粗鲁、自私的一面。一个打扮精致、淡妆浓抹、穿着时髦的人,在生活中不一定精致、讲究。一个穿着破烂、不修边幅之人,ta的精神与内心世界也许是富有而纯洁的。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去看透哪个人,哪件事,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要被外表的形象所迷惑,不要随意评判,要多于思考。
从今天开始,我要提醒自己,不知全貌,不予置评,每个人都有复杂的一面,摘下滤镜,不戴着滤镜去看人,看事、看物。同时也希望别人不要带着滤镜来看我,以后看事、看物,要透过表层,去看ta内在的品质与核心。
以上不是书评,书评复杂,个人没有文采,写不来,这只是个人一部分读后感,如有不妥之处,欢迎评论区指教。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