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叫《清明》,大家一定很熟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节祭祖扫墓是向来的习俗,古代又重孝道,难怪杜牧辣么悲桑。杜牧是语文书灵魂人物“绝命双李杜”之一,估计在不少人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今年清明节,一反既往,不雨偏晴。那我们就在这个不下雨的清明节一起在破旧发黄的小学语文书上,寻找清明的足迹。
①清明节的由来
语文书(本段改编自阿年小时候学的语文出版社2004初审通过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9课)上有一个感人肺腑滴故事《清明节的由来》,讲的是大约2600年前,有一个来自晋国名叫重耳的流浪丐帮老大流亡公子(说白了就是后面那个晋文公),在半路上干粮没了,饿得要死。
结果他还真不给力,就这么饿晕了。
自残党介子推就真拿出了一块肉,而且还是他自己大腿上的肉!(不知道介子推的血小板是有多么强大,居然在医疗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下都没有流血过多身亡)重耳也不晓得哪儿来的肉,毫不客气地吃了。听到介子推说出实情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重耳又流亡了几年后,在秦国老大秦穆公的滋瓷下,回到了晋国老家。还算有良心的他想让当年和他流浪江湖的old friends一起happy,于是他派人去请介子推,结果介子推拒绝。晋文公就亲自去请,but介子推已经搬!家!了!听说他带着老妈藏山里去找不到了,有一个聪(zhì)明(zhàng)的大臣,给晋文公想了个很好(zhìzhàng)的办法如图:
晋文公就真去烧山了(要是搁现在,他绝对得被环保局严重罚款并骂个半死,说不定还要被关起来)。可是,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就这么心甘情愿地和老妈在一棵老柳树旁被烧烤了!
晋文公怎么都没想到介子推这么自残,十分后悔自己的智障操作,当他悲伤地派人去收尸的时候,又在柳树洞掏到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血书藏进袖子里,把介子推和他的老妈埋在了柳树下,并下令定这一天为寒食节(说白了,翻译成现代话:冷饭节)。所有人只能吃前一天的冷饭,反正不许生火,为了纪念被烧烤的介子推。
一年后,晋文公去祭介子推,发现介子推坟前的柳树奇迹般地复活了!见树如见人,介子推的模样又浮现在他眼前。晋文公又设定寒食节的后一天为清明节,仍然为了纪念介子推。那棵柳树,被命名为“清明柳”。
从此中国人又多了一个节日。柳也有了一个象征意义:怀念、思念(这里参照的是语文书上的说法,但上文介子推的那一首血诗应该也就只是后人加上去的而已,因为七言诗是到东汉末年的时候才开始流行,最早的七言诗佳作是三国曹丕的《燕歌行》,在春秋时期还没有这种文学体裁)。
②关于清明的诗词
小学语文书上写到的关于清明的诗词也很少,就那么两首。第1首是杜牧的《清明》,第2首是韩翃的《寒食》。
杜牧的《清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吧,三岁小孩都能背。的确这首诗比较简单,阿年在这里也不多讲了,暂且拿一幅图出来,诗中的情景大家自己脑补一下:
图片上是作者杜牧的画像改编而韩翃的《寒食》就比较耐人寻味了。如果背不到,我把这首诗打在这里: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前两句写景大家可以自己脑补一下这个场面:春风一过,满城飞花,宫殿里的柳树都随之倾斜。最重要是下两句。前面清明节的由来里面讲过,寒食节是不许点火的。当时这个习俗还是在沿用的,然而这里还写到了“汉宫传蜡烛”(这里的汉宫指的不是汉朝的宫殿,而是在暗指当代的帝王家)“轻烟散入五侯家”。老百姓都在黑灯瞎火地吃冷饭,这些帝王贵族豪绅都还在那里悄悄地点火,简直就是三个字儿,不公平。这首诗就是一首典型的讽喻诗,阿年语文没学好,各位学霸可以在评论区里面纠正,也可以把主题思想打在里面,谢谢。
语文书和清明节的故事就到这儿了。清明节的故事处处感动人心,今年清明节上午10点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为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默哀了三分钟。中国能够站起来,站稳,站得又高又稳,是因为总有那么一些人在为中国奋斗。自己作为学生,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做好他们的接班人!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