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号,我报名参加左撇子覃杰组织的007不写就出局活动,它的目标是每7天写一篇文章,坚持7年,然后所有参与者一起去南极(一起去南极,是不是很热血?)。
想到和做到之间是什么?话说第一次知道这个活动,是今年三月分的时候。那时我订阅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已经有一段时间,笑来老师一直鼓励大家每日留言,自己虽有留言,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但是我注意到每日精选留言的前几条中,必有左撇子覃杰007的名字。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时,也从他的留言中,知道他在组织一个持续写作的活动。
写作是笑来老师一直强调的一项核心技能,不仅可以加深思考,提高元认知能力,也是获得“睡后”收入,走向财富自由的重要途径。自己从去年11月分开始写作,只不过是一月一篇的节奏。既然那时我已经开始践行写作,那为什么没有马上参加这个活动呢?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脑中的想法是,4月分我要去国外出差一周,那段时间一定没法按时交作业,不如等出差回来再加入。而且相比于加入一个写作社群,养成写作习惯并真正的开始写更重要(当时以为自己在运用什么更重要?)。听起来是不是很合理?现在想想,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从那时起,真的开始每周写一篇文章,而没有等到出差回来才开始写。事实上,我等到5月中旬才出差,但回来以后我没有马上加入这个活动,却给了自己又一个解释,既然我也挺喜欢7这个数的,要不就7月7号加入007吧,那么多7,显得更有意义呀?这次我其实意识到了自己有拖延,但再一次觉得理由挺合理呀。
在这周笑来老师的文章中,我终于找到了我的问题所在。
我们作为人,有一个特别大的弱点:
合理化自身行动
不论在外人看来多么荒唐的事情,对于执行者本人来说都是无比正确的。他们甚至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来说明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之所以加上一个引号,是因为这些“逻辑”多数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甚至是不可证伪的。
而每一次明显的进步,其实都需要我们克服这种“合理化”的缺点。
看到这段话时,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对加入007活动的两次解释,多么的经不起推敲呀,那些理由不是思考的结果,倒更像我为了避免深入思考而找的借口。
但是我毕竟已经开始的周期式的写作,为什么还要参加加一个写作社群呢?
我的思考是基于以下三点:
1.成长和成长率
2.从物理上接近目标
3.在行动中思考
截止到上周,自己以周更的频率写了8篇文章(中间因为出差,间断了2周),每次写作都要花上周末的一天时间,过程是痛苦的,但却切身的感受到写作的好处:
1.写作的过程是理清思路,加强逻辑的过程
2.写作会倒逼输入,对生活和信息更加敏感
自己有进步,但是通过阅读专栏中来自007er成员的留言,想比之下,我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率不够,更重要的是缺乏有针对性的反馈。
要看的见别人的好,但更要从物理上接近目标。自己在参加完5月6号的线下大课后,深刻的认同了这一观点,能够真实的看到一个牛人,能够真实的看到广大拥有相同价值观的战友,自己关于成长、写作、践行等诸多事情有了更强烈的希望和信心,因为我并不孤独。
对在行动中思考的认可,源于笑来老师在最近的文章中提到了用筷子的方法。我按照那篇wiki练习后,更加确信自己用筷子的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我曾想按照自己右手用筷子的方法让左手用,却一直不成功,用了Wiki上的方法后,不到一星期,我现在已经可以用左手使筷子了。这件事,一方面让我不禁震惊有多少事是我们习以为常,却一直在按照错误的方式在做的(所以当覃杰发起用左手按正确方式刷牙后,我马上就归做了);另一方面,也让我知道没有在行动中思考,我是永远不会意识到这点的。
原来我对加入一个写作社区,有些不以为然和迟疑,但是竟然有人加入了007不写就出局活动,获得了高成长率的成长,从物理上接近目标也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我为什么不加入这个社区,通过自己行动中的思考,来亲身证明呢。
我之所以这么笃信行动中的思考,不仅是因为笑来老师的话,更是因为自己在近期的一些小事中,有了切身的体会:
在公司的innovation期间,我真正的从用户需求出发,做了一个移动App的原型,这才真正的意识到手机上各种App设计上的不同,并开始思考如何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设计App,亏我天天在用手机软件。
再就是,原来一直以为微信订阅号离自己遥不可及,直到自己花了5分钟注册好了以后,才发现原来一切是这么简单。
上周用自己的订阅号发了第一篇文章后才发现,订阅号文章的排板原来大有门道,而自己原来天天看订阅号的文章却没有发现。
我得出的结论是你不真正的做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件事情的,而想到和做到之间的纽带就是行动中的思考。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践行思考再践行, 一起迭代成长。
想到和做到之间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