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梵文译为慈氏,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中国流传的弥勒菩萨形象多半是唐末时期布袋和尚的造型。
由于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智慧风趣、与人为善、乐观包容、弘法利生契理契机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
此作品由一颗完整独籽所做。
周身满红皮包裹,只见些许白肉处雕以弥勒头部造型,以点引面刻画出慈悲济世之大无畏。
作者以精湛的雕工完美展现出弥勒双眼似闭还开,笑口笑颜的经典喜气形象。
玉雕作品中对脸部的雕刻不仅需要玉雕师有细致熟练的刀工,将面部各处肌肉纹理展现写实,这样既可让作品更传神,又可让作品可凸显和田玉特有的温润感;更要求玉雕师对面部各处比例有恰当的设计,一分一毫便可决定作品整体的好坏。
以一种修行的心境,去雕琢玉石,仿若置身最真实的佛家维度中,为佛造像,就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
佛喜气的形象,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体现,而它喜气的神韵主要集中在面部表情。
利用原料中的一点红皮正好凸显出眉心间白毫相,就像是特意点上去的红眉心痣,俏、巧运用要恰到好处。
“眉间毫相相”是指佛之眉间有白毛,内外映彻如白琉璃,宛转右旋,能放光明。
《法华经》卷一序品云:“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于东方万八千世界。”
《观无量寿经》有云:“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
相传持诵《弥勒上生经》和弥勒名号的人不仅能够往生兜率天,而且在兜率天上若能够谛观弥勒眉间白毫相光,就能够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
围绕弥勒头部设计有祥云纹饰,更加凸显了佛之超脱索然静身、静心之态。
红皮处雕有福字及祥云葫芦,位置设计巧妙仿若葫芦将万千福气收入葫中。
“葫芦”谐音“福禄”,为福分与禄位之传统寓意纹样,作品整体实则福气满溢,吉祥顺意,故此取名“纳福”。
纳福,挂件,新疆和田籽料,全身满红皮,真红皮无二上,一颗完整独籽所做,参考白度高白,肉质非常细腻,可过灯,润度很好,油分十足,海派名家精工,重31.4克。
藏玉App是一款专注于传统和田玉的移动社交交易平台,集分享、交流、科普、买卖于一身。这里汇聚了玉雕名家、收藏名家、资深玉友以及众多和田玉爱好者,欢迎下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