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木模工,大家往往会将其与制作木质家具、雕刻手工艺品或者古代宫廷建筑联系在一起,殊不知,这一项始于鲁班、墨子,有着渊远流长历史的古老技艺依旧活跃在现代制造业的舞台,而且在高精尖的飞航导弹事业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有多么形状复杂的导弹弹体,就有多么复杂的成型工艺,便有更加复杂的木质模型,导弹的一切形貌与结构的塑造,都定格于它雏形的诞生得那一刻。
在某航天单位,就有这样一位雕刻导弹木质雏形,被喻为“导弹木雕大师”的航天巧匠。作为首席技师,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炼就了他能够快速将模具图纸转化为木型模具的思维能力与操作功夫,在一次又一次的关键型号任务的研制生产中,他始终担当大任,苦心钻研,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人们不断追求机械化现代化制造的今天,他依旧对自己手中的模具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用这个行业最高超的手艺与近乎严苛的标准打造着高质量低成本的木型模具。
走进木型车间,一股松油味道扑面而来,这种经过烘烤过的红松质地轻软、不易变形、耐腐蚀性强,红松变为模型,犹如璞玉雕琢成器。正在伏案作业的他神情一丝不苟,时而静思凝视着图纸、时而刀笔从容地打量,银边眼镜中透露着深邃而缜密的目光,缓慢与细腻中蕴藏着岿然不动的力量,他的面前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尺子、形状各异的木型模具,从二维到三维,从图纸到实物,无数航天产品的木模加工就是在这里生产完成的。
2018年某航天重点型号攻关,为了防止某舱段的复杂成型曲面木型工装加工变形,只能依靠手工完成,任务时间紧迫,制作难度大,而木型工装又是铸造生产的首道工序,是重中之重,如果工装质量与精度出了问题,后面的一切工序都是一纸空谈,他主动请缨,带领徒弟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作台上,用一把把看似简陋的木工铲刀和手刨,将复杂成型曲面完美地呈现了出来,最终提前一周时间完成工装交付,将误差控制在0.5mm之内,完全符合铸件的质量要求。
他对木型模具情有独钟,几乎能够使每一块木头发挥出所有潜在的价值,用徒弟们的话说,“我的师傅真是点木成金,常常变废为宝”,用久了的工装发生了变形,甚至局部有了破损,他总能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将原有的木型修修补补,在最恰当的位置布置最合适的补贴,在容易损坏的地方安装保护装置,多年下来,不仅节省了重新制作工装的耗材与时间,也累计为公司节约成本十余万元。
作为班组长,他一直坚信:“制度是生产最有效的保障,班组是生产最坚实的后盾”,“我们今天要讨论某型号舱段工艺改进调整补贴量的问题”、“大家要牢记尾椎后端芯头定位问题的教训,将可能发生的问题彻底剔除”,这些话是班组技术质量交流会上他经常提到的内容,看似老生常谈,却正是这些千百次的重复养成了班组成员谨慎严格的操作规范,保障了车间近乎百分之百的木模合格率,也奠定了班组在面对多次高技术质量要求产品时所展现出来的技术实力。
木模这个行业对人的意志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想做的好起码需要十年的磨练,他非常重视技术传承,经常组织大家讨论,看到年轻人在技术问题上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时,他既欣喜又欣慰。少数技术骨干可以独当一面,多项建议被采纳并形成合理化建议。“做人就像制木,精雕细琢方成栋梁之才”,除了技术的传授,他给予徒弟们更多的是关怀与教诲,耐心与包容,“有了我师傅,我就感觉自己是生活在北京,而不是漂泊在北京”,一位工作了七年的徒弟说道。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到来,航天制造业正在创新绿色的发展驱动下悄然变化,部门也陆续引入3D打印砂型无模铸造、3维扫描等新技术新设备,作为传统行业的手艺人,他原有的技术思维与操作方法也遭遇了颠覆性的变化,面对猝不及防的挑战,“保守是舒适的产物,创新是苦尽的甘霖”,他笃定的话语中透露着振奋与智慧,“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才能突破创新瓶颈,使二者相得益彰”,他积极与工艺人员交流,在领悟新技术的同时也探索融入手艺中的精髓,用新技术代替旧方法,用旧手艺开拓新技术。
他坚持探索、大胆革新,撰写的《计算机在木模制作中的应用》一文发表于国内行业核心期刊,也屡次获得“航天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智能浇注系统设计,冷铁反向附型方式,他所提的新点子让工艺人员拍案叫绝。
有人说,从粗制滥造到大国制造之间只隔了一个工匠精神的距离。坚守、执着、务实、敬业,这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永远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慧眼甄材不恃高,精工制榫卯丝牢。
十年一日终成器,笔琢刀雕绣寸毫。
俯首攻关青鬓逝,躬身铸剑苦心熬。
千钧重器匠心运,鹰击裂空浪骇滔。
他不动声色,寸笔雕模,一以贯之,至臻完美,他编织着大国重器下朴素匠人的光荣与梦想,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坚守在航天事业最平凡的岗位上,用最质朴无文的红松木,演绎着精准与秩序,享受着技艺与乐趣,讲述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故事,还有一位技师的工匠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