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动力,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研究的重视。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
1910年,杜威倡导“反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就成为一种教育目标。
从实践层面上讲,可以概括为两种:一是总结出批判性思维的一些技能,直接教授。二是,侧重于情意性,与技能一起教授。
专注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美国人保尔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依据心智结构的分类,整理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他首先区分开了“无批判性的人”和“批判性的人”之间的分别,又把“批判性的人”分为“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批判性思维时的思考方式框架的差异;思维技能的整合;思维对象的课题。保尔主张以“强势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目标,并探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二、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对话性思维、辩证性思维
对话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是活跃知识和重建概念的方法。对话性思维就是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或交谈的思维;辩证性思维即是对立观点之间的讨论,进而生成逆向的思维,二者的特质是一样的。
没有对话就没有教学,教学中的“对话性思维”有两层意义,一是思考他人的观点是怎样形成的。二是面对他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思考。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问”,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你是这样思考的?;你为什么相信这一点呢?;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对立观点的?相信这一观点的结果将会怎样?等。但以教师的“提问”来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势必会削弱学生间的对话和切磋。
保尔归纳了四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发现自己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出学生不同的观点,并使之理解;指出证据和根据;确保探讨问题的时间。
三、学校批判性思维文化的创造
教师要有思维文化:思维语言、思维倾向、思维控制、策略精神、高层次知识、转换意识。
在组织教学中,如下几个方面对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有效的:合理主义态度、有意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反躬自问。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的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