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上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小了,个人与外界的时空联系变得更加容易。在我们与世界之间建立起关联的桥梁有很多,是网络,是交通,是传媒,是隐秘不见却又无所不在的现代科技……总之,曾经令人无限敬畏的蔚蓝星球正在逐渐缩小、成为一个理得清脉络的“地球村”,宏观上体现在越发繁荣的国际往来以及越发模糊的文化界限,微观上则是私人生活的破除与开放。
世界变小的核心前提,是信息的同步和共享。
很多人接受这个看法,是因为现实中绝大部分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就是这样的,不需要怀疑。人们享受信息开放所带来的便利,沉湎于由廉价自由包裹着的泡沫之中。的确,貌似在这个正在逐渐变平的世界上,人人都可以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张扬自我,人人都可以擎举时代的旗帜,吸引属于自己的拥趸,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越过个人局限、向外施加影响。
于是,穿梭于热闹而瞬息被刷新更替的社交平台和妄想海市蜃楼里的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近乎于真实的错觉: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个体的光亮如此耀眼闪烁,透过集体的天顶漫射开来,漾起周围一片氤氲。甚至,如果光束足够凝聚,成为一方星辰也不无可能。
然而,光源满地、群声交织的当代社会,看似光鲜,个性十足,实际上并没有比之前变得更有棱角,更有自由,反而是愈发琐细,更加趋向于平淡甚至是平庸。
艺术向来是反映时代风貌的最佳载体,从艺术的视角便可以对整个社会精神状况略窥一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向来被认作是思想激荡、激情迸发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文学、音乐,亦或是政治、经济,都经历了一个急速而迅猛的转折过渡。社会的起伏波动为艺术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滋养,以流行歌曲为例,从罗大佑到李宗盛、从崔健到窦唯,每一个歌者的音乐里,除却艺术形式本身,可贵的是蕴藏在歌曲里面的一股热血,那是对梦想的永恒追求,是对现实的宣泄愤怒,是对国家命运的严重关切,等等。那个时候,贯穿在歌曲中的主题很大很高,同时却又很真挚。即便在多年以后,没有交织记忆的后来人再听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被感动,热泪盈眶。反观现在的流行歌曲,不能说不好,其实无论从技术处理还是后期制作上,都要成熟很多。但是在主题立意上,大多聚焦于个体的小情小欲,更多的是个体关切与表达,问题是个体的活动区间就是一个特定的、可以预计到的狭小范畴,不见峰底,亦触摸不到峰值,因而也就失去了昔日流行音乐的一股气儿,一股劲儿。
流行音乐主题的个体化与平庸化,是当今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心理状况的一个缩影。看似个性、自由、张扬的新一代,其实是被某些东西安全包裹着、在一个特定的狭小透明空间里,依靠向外眺望的想象生存在现实中的一代人,只是,绝大多人并不自知。
被包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上至下越发严密的国家统治,把青少年关注的焦点从国家或是社会等较为宏大的层次上面剥离出来,转而投向其他方面;二是日益繁荣的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的“聚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在同一时间可以有无数多的热点焦点,但很难汇聚成一种具有压倒性的力量。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一体两面的道理总是适用的。有获得必然会有失去,有重点必然会有忽视,关键是如何判断当下的现实需要,达到一种动态上的平衡。
流行歌曲仅仅是现代艺术的一个方面,对于整个文化生态来说,其作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整体的秩序与稳定是第一位的。但是,如果政治思维完全缺失于社会生活、以至时代价值被彻底压制在很小的个体范围时,其境况同样堪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