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关于苏麻离青,很早就流传着用乌黑的苏麻离青在干燥的瓷坯上绘图案,再挂上白色的长石釉,经高温烧造,图案的颜色由原来的乌黑变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美丽的蓝色的说法。其实,苏麻离青是烧瓷器的时候往上画的染料,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染色剂。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对于“苏麻离青”的记载,最早见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前的王世懋《窥天外乘》:“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笞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黄一正《事物绀珠》则谓:“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在这里,“苏麻离”“苏勃泥”显而是外来词,因此它是进口青料,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藏品征集 一五三〇三七二二一九一。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的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斑点,晕散情况严重。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粒状的锈斑,这个锈斑在釉下自然形成,即是铁质高所致。晕散和结晶斑,本来是一种烧造的缺陷,但被文人渲染后,形成一种审美追求,就是缺陷美。过去几百年来,永宣瓷器一直是青花瓷的魁首,收藏及研究者,都以拥有永宣瓷器为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