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东京女子图鉴》
越来越多的女人因为“不婚”、“晚婚”,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更多是来自传统的非议。
这些女人热衷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拒绝走上一代人早婚早孕的路,并努力在工作中为自己拼得一席之地。她们的事业有高有低:有年薪百万的社会精英,有各领域的工薪阶级,也有月薪三千、挣扎在城市贫困线的低收入人群。
但这都不妨碍她们走上“不婚”这条不归路。
很多单身男性找不到对象,在择偶这一领域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一危机深处,埋藏的不再是女性的物质要求,而是女人对于伴侣的精神要求。他们不明白,机器怎么就突然失灵了,今天的女人怎么那么难取悦?
那是因为,优秀的女生早已摒弃了前人婚姻里的物质置换原理。她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取属于自己的钱财和话语权。
而当一名女性决定走自己的职场之路,她势必会工作到(至少)25岁,才能真正抵达事业的上升期。认真工作的女性,就这么成为人们眼中的“大龄女青年”。
图:《东京女子图鉴》
这一代的社会风气,就是上一代的历史创伤。
在大龄女青年的眼中,她们的母亲们,很少有人能称得上“幸福”。
女孩的成长之路和男孩有所不同,尤其是女儿和母亲之间。女孩从开始成熟懂事开始,就会变换视角,以一个女人的眼光来审视母亲。在儿子眼中,母亲或许是个饱受艰辛为自己遮风挡雨的让人心疼的人,但在女儿眼中,母亲却是无法从丈夫那里获得幸福的失败女人。
“母亲这么辛苦,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她。”儿子这样想。女儿则想:“母亲这么辛苦……我以后一定不能像她一样。”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愿意陪男孩子一起奋斗的女孩子越来越少了?”这种逻辑在当下社会已行不通。什么叫“陪男孩子奋斗”?怎么陪?是指给他买菜、做饭、洗衣服、伺候他,等他发达了有一天能娶自己成为一名供养者吗?为什么不自己奋斗,而要把全部希望押在另一个人身上?各自奋斗不好吗?
在上一代人的婚姻中,男性充分扮演了供养者的角色,而女性因为接受了这一份供养,就担负起照顾家庭、生养的责任。男性只需要付出劳动或财富,就可以得到一名女性(妻子、母亲、保姆……)。
但这一模式已被彻底印证失败。在这一模式中,女性的精神需求和自由都被压制,她们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成就一段婚姻。这些不幸都被看在女儿们的眼里,印刻成内心深深的恐惧。
她们所恐惧的不是婚姻,而是这种模式的婚姻 ——即结婚就是和某个供养者共度一生。而女性对供养者的欲望往往是很低的。
图:《东京女子图鉴》
其实人们眼中“不婚”的女性,都是对自己的感情诚实的人。她们不是不喜欢男性,只是不会为了物质利益去勉强和一个人共度一生。从上一代的教训中,她们深知一个道理:一个非供养者在社会中、婚姻中,都不具备完整的人格。因此,她们希望成为一名供养者,以成就她们婚姻中的真正需求 —— 得到一个真正让她们心动的、有精神共鸣的人。
这也是女性一再强调呼吁职场平等的原因:只有职场上获得平等的机会,才能在社会、婚姻中拥有完整人的格。任何职场上的盘剥低视、工作机会上的削减,都会让女性在别处付出高昂的代价。
女人在工作中,实际追求的是其社会人格的完整性、独立性。这是一个人独立于世最根本的需求。因为在物欲横流的都市中,只有不依赖于男人的女人,才有可能干净地去和一个人缔结爱情、发生社会关系。如果仅仅倚靠“爱情”,想要维系平等的精神关系,注定只是一个时效性问题。毕竟一个没有经济价值的人,是很难获得尊重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越来越经济独立,优质的女性30岁以后结婚会成为常态。虽然现在她们仍被大多数人当作怪物看待,但我们的社会会因她们的改变而得到巨大的良性改观,那就是:家庭关系开始变得平等、干净,下一代家庭教育往真正健康、开明的方向发展。
当男女(或者说女性)不再削足适履,而是出于自由的意志选择组建一个家庭,上一代家庭的畸形价值观和传统,也将止步于此。他们的结合,将浇灌出一个真正不同的下一代,而这种进步,许将成为我们社会意识形态一个神秘的转折点。
不是女人变了,而是女人终于成为女人了。
别人在等伞,而她们在等雨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