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人生,为欢几何。“堪忍”的娑婆世界,除了自己,还有谁,能正真为“我”负责…
三法印——无常、无我与涅槃寂静,不仅仅只是识别佛法的标准。用心体会,日常生活里,处处有它的影子。
佛陀告诉我们,心是由四种运作过程所组成的:通常我们习惯称为“受、想、行、识”。
心运作的逻辑顺序是:
识——认知 (觉察并显现)
想——辨别 (分类并评价)
受——感受(愉悦或不愉悦)
行——习性反应(喜怒哀乐)
此过程,周而复始。
远看一条河,它静静地流淌,今天明天…依然如此,但那些流经此处的细小的水滴,片刻不同,不再复返。同样地,烛火,只是灯芯燃烧的瞬间火焰,然后立刻就会被新的火焰所取代,片刻不停。
倾泻的灯光,如河流一样不停地流动,每一刻都有一股能量因极高频率的热振动,流过灯丝,未曾停歇。
每一瞬间,有新的生起,它是过去的产物,而在下一刻又被另一个新的升起所取代。一切,不过是生、住、异、灭的相续之流。
每个人念念不忘的“自我”,包含着身体、感觉、遇见过的人,看过的书,行过的路…而所有这些,无不处于相续之流中,慢慢地消逝着。
不可否认,作为生命现象的“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但,“我”并不是“我”以为的那样,在有生之年是相对统一的、存续不变的实体。
换言之,不是“我”经历,而是“经历”形成“我”。“我”和我之外的世界,不是我们以为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缘和合,组成身体的原子微粒之流,加上识、想、受、行的心理运作过程,过往的一切,形成这一刻的“我”。我,一直不断地相续生灭。
“这就是每一个人念念不忘的“自我”最终的实相;这就是我们身处其中的身心连续事件。”(德宝法师)
以大乘佛法唯识的语言来表达
——“恒转如瀑流”。
一切莫不如此。
观念上的“无我”,为消融自他分别提供了可能。
某次,在一微信群,作法会上的花果供养。随后,发现被人误领。不是第一次经历,但那一刻,内心还是升起了烦恼:
明明红包写明了“观音菩萨圣诞花果供养”,此人还能冒然领取,是何居心?且此群成立之初,就已表明,专为佛事供养,凡红包,皆有执事师兄收取,其余人等只负责随喜供养。此人既然进群,难得不明群规?
其二,此人虽然发现失误,随后自行退回一份红包,怎知道退回的金额,是否等同我此前的金额?
至少三十秒,我处于这种思绪中…
很快,我为自己汗颜:
不是发心供养吗,斤斤计较于供养钱币之物理数据,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供养了多少,这不是虚荣是什么?
既然作佛事,那位师兄误领了,且不说人家已还回一份,就算不还,又有什么?供养佛,和供养那位师兄,有那么大区别?
……
那位师兄,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看见自己的执取与分别。而我的第一反应,是怨怼。不是感激。这个反应,就是习气反应,“行”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