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我说这个有点大,但是真正经过今年的学习,我真切的感受到这一点。以前在我看来,我智力有限,很多学科在我眼里都是不可学习的学科。现在反思,就是没有根本的方法论。
我知道的我们单位的技术直男,经常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一看书,就说别人是搞意识形态的,一整就给我说,文科无用之类,我现在因为自己爱好,就看书比他们当然多一点,人文的比较多,就被怀疑说我之前不是学理科,不是考进来的,是混到单位来的。
这种逻辑,不考虑严谨性就好比,在咱们搞能源的圈里面,有些人说新能源页岩气不研究了,很难有突破,在浪费钱,另外或者说天眼不用搞了,还不如提高民生。在我看来,这些就是重视短期利益,走闭关锁国的老路子。
有一部分人在还没有接触一个行业的时候,抨击的比较厉害,哪怕是还没看过一本这个领域的书,只是借用了一些零星的网络上的观点,就开始反驳。
我有时候特别怀疑的一点就是,为什么他什么都不懂,还能够说得振振有词。第二个,有些人说,问这些哲学问题,没有个答案,什么时候才算是完?学多少是多少,那么多牛人都没有能穷尽哪怕一个学科的所有真理,你学习也不可能学完,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知识大厦每上一个台阶,就有一个别样的风景,你不去看,就很难理解。
让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咱们学校的一个院士,我刚刚读书那会听大家议论他,说,他现在都不搞学术了,去搞哲学去了,这种形而上学的东西。这话里面,带着贬义,反正大家就公认觉得这样不好,很多人也会觉得这样不好。
经过今年的学习,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些中科院院士最后就求助哲学了,因为他们觉得用这个传统的既定的学科思维来搞研究,基本很难有什么突破,他们需要突破固有经验,突破学科思维局限,才能在研究领域里取得突破。
而我们对一个我们一无所知的学科进行嘲笑,而且是如此伟大的学科,只能是增加了我们在别人心中无知的印象。
我把接触任何一门学科必须要的两个武器归结为史学和学科思维。
1.学科史的重要性
葛旭老师经常强调学史的重要性,强调思考方式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有所了解,历代帝王必修就是学史,不是说学习具体的史实,而是看前人面对一个问题如何解决,事情如何发展到那个状态如何处理。因为每个学科发展到现在基本上踩着前人的肩膀往上攀登,咱们也知道牛顿爵士说的那句话。所以学科起初建立的时候,都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创立的,而现在我们的学习,基本上就是脱离了背景。任何一门学科的史学部分,都是让我们重拾最开始的问题,回归本源的东西。
2.学科思维
我虽然前面提到了院士他要突破学科思维,做到大师了才能谈去突破。但是作为入门者,我们先要有了解,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的特定的思维,这个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一般入门都有一门课是叫什么概论,也就是先让你了解学科的概况然后慢慢在这个里面培养一种学科特有的思考方式。知道了学科背景,培养了学科的思维,何用担心孤军奋战不易,前路漫漫艰险呢。为什么说思维是武器,因为当今的学科,不论文理,但凡涉及到研究,我们只要一提到,研究方法这几个字,就涉及到哲学,因为研究方法,这几个字就是哲学术语。所谓文理,也许可以强行在术的层面割裂来看,但是在道的层面上这样做是不行的。
3.必经之路:读书
前面谈到的是两个武器,当然还有一条必经之路。
在TED演讲现场,马斯克(Elon Musk)被问到,你在悬殊如此大的各个行业都有所涉猎,你如何做到的?马斯克说,我实在不了解。然后双手合十于胸前很忠诚的愣了几秒钟,将就的补了一句,我很努力……后来,有一次他又被问道:你如何通过自学就掌握了顶尖的物理学?马斯克说,我读书啊,书就在那里,去读就好了。
比如去年我还没上燎原,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些读书目标,学到今年第二季度,精确的是,学到政哲后,我觉得之前书单上的很多书,尤其是一些快餐书,畅销书,可以不用看,委婉的说,是可以滞后,然后我的书单就更新了,我也没有完成自己读书目标,因为我发现,原来很多书里面的想法,其实就是经典原著的嫁接改造。
这时候我才能意识到,为何要读经典,还不是将自己的大脑放在别人的牵牛绳子上,但是你开始自己读,肯定会有难度的,需要有一些引路人。所以我就更爱读经典了,认识到这一步了,就果断更新书单。
对于好书就多读几遍,对于不好的书,果断放弃。在读书这件事上,一定是先是质,后是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