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公孙瓒屡战屡败,筑高楼疏远众人
【原文华译】
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占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体恤百姓。谁对他好,他全不记得;谁得罪了他,睚眦必报。名望超过他的衣冠善士,必定设法陷害,有才能的人,一定压抑在穷困之地。有人问他原因,公孙瓒说:“这些人自以为本来就应该富贵,不会感激人。”所以他所宠爱的,都是贩夫走卒之辈,与他们称兄道弟,结成儿女亲家,而这些人所在之处,侵暴百姓,弄得天怒人怨。
刘虞帐下从事、渔阳人鲜于辅等人,率州兵欲报仇,认为燕国人阎柔一向有恩信,推举他为乌桓司马。阎柔招诱匈奴及汉人数万人,与公孙瓒所任命的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斩邹丹等四千余人。乌桓峭王也率本部落及鲜卑骑兵七千余人,跟随阎柔南下,迎接刘虞儿子刘和,与袁绍部将麹义合兵十万,一起攻打公孙瓒,在鲍丘将公孙瓒军击破,斩首二万余级。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地杀死公孙瓒所任命的长官,重新与鲜于辅、刘和连兵,公孙瓒军屡战屡败。
之前就有童谣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央不合,大如磨刀石,唯有此中,可以避乱世。”
公孙瓒认为,这童谣唱的是易县,于是转移大本营到易县,挖掘壕沟十重,在里面修筑高大土丘,高五六丈,上面再建起高楼。中间一座最高的,高十丈,就是公孙瓒自己的居处,称为易京。易京安装铁门,左右都不能入内,男人七岁以上就不许进门,公孙瓒只与姬妾住在楼上,文件都用绳索吊上去。又让女人练习大嗓门,数百步之外都能听见,如此来传达他的命令。疏远宾客,没有亲信,谋臣猛将,也都渐渐离散了,自此之后,也很少攻战。有人问他缘故,
公孙瓒说:“当初我在塞外驱逐叛变的匈奴人,以为天下指日可定。到今天看来,兵革才刚刚开始,也不是我能决定的,不如休兵力耕,以拯救灾荒凶年。兵法云‘百楼不攻’,如今我营高楼数十重,存粮三百万斛,吃完这些粮食,也就能等到天下大定了。”
【学以致用】
01,董卓的郿坞,公孙瓒的易京,都是这两位大佬给自己打造的两座坟墓
02,再凶暴的人,都有某个相对的方面是极其幼稚与脆弱的。
03,他们想往两把就占着位置不动,不玩了,等着天下太平再重新出来。一切的物质都是变动的,发展着的,如果真的天下太平,那就证明有个君王出现,再调转枪头专打他一个,最后还是被灭。 甚至灭他的人,可能就是他之前看不上的小团队
04,安全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不断获取。 何况是一支队伍的老大,等到真正陷入绝境的时候,可能第一个杀他的人就是身边的心腹。所以,领导没有危机感,没有永远向前走的劲,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就是走下坡路的时刻
05,存人失地,存地失人
真正的铜墙铁壁,都不是看得见的一城一池,也不是更多的粮食和财货,也不是武器等等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老大的野心,愿景,机制,众多一条心的人
解放战争时期,教员的战略就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为了完成战略任务,甚至连延an都可以暂时放弃
那么,这就不得不反思下
作为创业者,作为公司的领导人,是否清楚公司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看起来重要,但关键时候是可以舍弃掉的?
05,没有所谓的彻底安全,也没有所谓的财务自由
当老板有了财务自由的观念之后,很有可能把这种理念传递给下面的人
那么,谁还会在吃饱喝足了之后,还愿意拼命的干事呢?
教员在抗日军政大学里面提出八个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在对组织的管理方面,没有哪些理念能够突破这8字方针的
作为领导者,就更应该理解这几个字的内涵
老大不需要安全,甚至要主动不安全,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安全,就是安全的常态
彻底安全了,就懈怠了
懈怠本身就意味着死亡
所以,创业这条路不好走,要么是为梦想发烧的,要么是被逼着走上这条路的人,他们不仅仅是孤独的,还时常处在焦虑与不安全当中。
朝鲜战争之后,教员一直处在焦虑当中,正因为他的焦虑,他的不安全感,才带动全国人民一代人干了四五代人干的活,就是为了让新的中国不在被欺负。落后要挨打,所以只能卯足劲往前走。 凡是有点良心的人都要记得这些人的付出,要守护好这条脉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