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临近那巷口时,我总是紧走几步,牵住前面儿子不情愿的小手,将他护到身侧,以免被巷子里随时可能会冲出的不知道什么东西撞到。
那巷子便是现在的發巷,从人嘴里喊出来就是“发财巷”。其实那“發”字人多不识,只在麻将里熟识,拍在桌上必大喊一声“发财”。巷口外立一黑柱,高约一米五,柱顶为一倾斜长方体,白皮绿字,是一大大的“發”字,發字下方有一小圆柱体支撑着,柱面刻一“巷”字。这巷标白天看着平平无奇,到了晚上一通电,那长方体里的灯管便发出耀眼的白光,映衬出大大的绿色“發”字,“巷”字、灯柱则无光,几不可见。看上去活脱脱一麻将里的“發”(发财)成了精,飞到街上来了。整体流光溢彩,惟妙惟肖,于灯亮的一瞬间便惊艳了四方,成为整条街最靓的仔。
吃罢晚饭,附近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去那巷标处讨口彩,便是去对着那“發”牌喊“发财”。孩子们一迭连声地喊着“发财”,虽然不知其意,但见大家都在喊,那就只管喊,争先恐后地喊。而且身后不远处的爷爷或是奶奶似乎很高兴、很满意,那定是好的,所以更不能输给别人,声音要比别人大,喊得要比别人响,最好蹦得也要比别人高。最后,两个叫得最欢腾的较上了劲,你一声我一声地嘶吼起来,小脸憋得通红,额头和脖颈的青筋暴起,像两头决斗的小野兽,眼见得推搡起来了。那远处看热闹的外公外婆便赶紧跑过来,虎着脸拉开了,嘴里却念叨着:“发财!发财!咋个还发毛了嘛?”没过多久,一不注意两个又混到一起去了,全不顾刚才被对方气哭的泪水还留在脸上。渐渐的孩子们便三五成群地游戏、追逐起来了,喊着闹着把这一片步行街变成了游乐场。偶有不小心撞到那看不见的灯柱上的,便哇哇大哭起来,等着不远处的大人来哄。那人正胡吹神侃,在周围人一再提醒下才发现那哇哇哭的正是自家宝贝,便赶紧过去查看,孩子见了大人就收了哭声,指着痛处愈发委屈地抽泣起来。大人知无大碍,作势打那灯柱以示报仇,脸上憋着笑,嘴上喊“撞着发财了,撞着发财了。”遂心满意足地各归其位。
周围看孩子的大人们也乘着孩子们的叫喊,相互微笑颔首,嘴里念着“发财!发财”,算是打招呼,而且有意无意间要和周围四下的人都招呼完才算罢休。像极了大年初一早上见面时相互拜年时随口喊出的“恭喜发财”。
“發巷”灯标一问世便屡上城市头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处市民闻风而来,都为一睹风采,争着与其拍照合影,然后将美颜照发到网上,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整条步行街都跟着热闹起来,带动各商铺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各种促销打折活动不断,又吸引来一大群购物者。如此滚雪球般膨胀,整个商圈一下子爆火,各路网红纷至沓来,在發巷口安营扎寨,打卡录影,化妆走秀。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的闲散市民,或艳羡,或鄙夷。
于某一天早上,步行街周围马路口都站了交警,一众警察开进了步行街,在發巷周围拉出一圈警戒,将众人赶到圈外翘首以盼。近午时,来了一大帮人,前呼后拥着几人进了警戒区,指手划脚一番,旋即尽去。隔天这步行街的繁荣便归为了治理有方。
无论如何,發巷周围很多人是真的发了财。听说其中不乏经常于那發巷标处喊“发财”之人。有些步行街的商铺店家便每日派人穿着印有本店名字的衣服到这發巷标处喊几声“发财”,以示感恩或宣传。后来众商家纷纷效仿,久之成俗,于是又成發巷一景。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發巷”成了城市标志性地标,蜚声四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