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菇凉 刘菇凉在成长
文:刘菇凉 | 排版:刘菇凉
你好,我是刘菇凉。
以前常常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断章取义,掐头去尾的视频、对话,以此来博得流量和关注,观看者只注意到自己眼睛看到的内容,事情的真相没人在意,网曝也由此而来。
万万没有想到我昨天的一句话,也成了幕后被攻击的对象,事情还得从昨天开始说起。
01
昨天晚上,好友给我发了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接着她又补充:这句话好适合我。
我提议让她少看毒鸡汤,偶尔看看会给人带来振奋,看多了就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或多或少都和自己很相似,不仅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还会让自己沮丧消极。
因为我以前就特别喜欢看鸡汤。
刚开始鸡汤可以给自己带来满满的能量,似乎看了那一本书之后自己也可以把身上的毛病通通改掉,随着鸡汤在内心接连消散,更多的是内心的疲惫与怀疑。
然后我和好友提到一本书《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本书是我出来实习的时候偶然读到的。
书本里面有个例子,就是说人们去图书馆学习,先是拍照打卡发朋友圈,证明自己来过,然后再刷刷手机,结果发现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心里有点懊恼不应该这样,然后就默默鼓励自己,明天一定不能这样,结果第二天还是重复前一天的操作。
朋友圈的人以为自己很努力,学没学习,只有自己知道。
这就是著名畅销作家李尚龙《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提到的一个案例,我当时读着的时候,我想起自己有段时间确实也有这样的经历。
因此,我就和好友分享了这本书也说了这个案例,以此来说明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心境,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当时,我给好友发书名是用的是文字表达,但是少发了书名号,案例用的是语音发送。
我想这只是一段简单的聊天经历。
02
早上起来,好友和我说,她昨天发了一个朋友圈,一个好友的评论暖到她了,说她一直是一个努力型的人。
我就点击好友的头像,进去看了她发的朋友圈,突然间有点懵圈,这不是我发的内容吗?
我给好友发送的消息,好友把消息截图,只剩下三条消息,第一条是: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第二、三条是语音,然后好友回复:对的。
要不是我知道整个事件的经过,我甚至会觉得是对方在PUA好友,只能说这个截图真的很有误导性。
然后我和好友说:我都成了你朋友圈里的千夫所指了吧。
接着又开玩笑地说:“我是不是该去辟谣一下,提醒一下大家,这有没有可能只是一本书。”
有点像是吃瓜群众吃到自己身上,虽然好友已经把我的头像截掉,没有说是谁说的这句话,但就像有个人对着好友PUA一般。
好友也说有人来找她聊天,她还特意解释了一番。我还真的有点哭笑不得。
图片
03
李尚龙有一本书叫做《人设》,里面就说到那些明星为了打造各种人设,带着各种面具,清纯、好男人等等,这些都是网友以为的,也是他们看到的。
然而,当这种人设被打破时,网友们就纷纷跳出来指责,最后明星决定取下那些人设,自杀、或者退圈,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
我想起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之前在网络上看到有个男孩,离家寻亲,不被家人接受,还被自己的亲生父母带节奏,误导网友,被网曝,最后心灰意冷,选择自杀。
自杀后他留下的书信才被曝光,这时候,网友们才知道原来一直冤枉了他,但是事情已经无力回天,男孩再也回不来了。
有人又评论说:愿天堂没有流言蜚语。
说不定评论的人恰恰是骂他的那一拨人。
在现在的网络世界中,许多人都展示着自己大气凛然的一面,根据网络上断章取义的视频或者截图,人们势必要为发声人讨回公道般,纷纷出来发声证明自己的存在。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内容都是别人想让自己看到的,事情的真相如何,大概只有当事人知道。
写在最后:
网络上的内容,真假难辨,我们应该多一丝分辨,少被人带节奏,人云亦云,避免成为攻击他人的工具
有些话可说可不说,那就选择不要说,希望大家口下积德,说多无益,还请口下留情。
end
作者介绍:【刘菇凉】
95后深漂一枚
专注分享读书写作和个人成长干货
在不如意的日子里,一起寻找生活藏起来的温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