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茵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源泉,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容在云里。…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这首诗,是舒婷很多诗中,我最钟爱,也可以说是最著名的一篇。——《致橡树》。是啊,就像她说的那样,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尊重,独立,平等,同甘共苦却不乏诗意的爱。
这也是我信奉的爱情,爱,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文章的题目,改自诗的最后一句。主题是另一种爱情。由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说起。
文章,很短。在看这篇文章之前,看过好几篇书评,简介。心头并无多大感触。甚至,觉得小说的情节设定毫无新意,莫名其妙,时代感代入效果并不好。
几十页的篇幅,以我读书素来走马观花的态度来看,一个多小时,够了。
可是,看这篇小说的过程,并没有我想的那么顺畅。我竟情不自禁的咬文嚼字起来,并且时有中断和联想。因为它,真的太动人,让人深陷其中。
我是一个,很容易讲情怀的人。却并不是一个真的容易被感动,真的容易动情的人。对很多的事物,在潜意识里总怀着一种天然的怀疑与淡漠。所以,我承认,我的情怀讲的也很生硬。
记忆中,因为一部爱情主题的小说或是电影而掉泪的时刻,可以说基本没有。
读罢,我竟不由自主的担心起来。因为对这篇小说,太容易给人造成偏见。如果叫那个没有动情的我来写,我同样也可以写的很多,不动声色的,牵强的,客观的,谦虚的,用情怀包装,用“理智”评论那样的写出来。像大多数人那样,最后来一个“总之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不能理解这么不朽而又深沉的爱,我没有那么伟大,我也不想那么伟大…”
我想,类似的戏码,被多少影视作品演绎过,不管是青春小说也好,近现代小说也都描绘过。可是,我却从来没有理解,说实话,也没有被感动过。我也不需要这样的感动,也不会相信这样的感动。
尤其是,一些断章取义的煽情空壳,只能让我感到有些反感。
看了电影,除了其中《琵琶语》的插曲,非常动听之外,当然也会让人非常失望。不过也算拍的“老实,质朴”却沉闷,深沉的过了分,是这样的吗?就是这样的吗?
讲故事,拿到中国,贴上民国的标签,换上中国人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我只能说,很多东西都变了。太低缓,太含蓄,同类不错的文学作品中,有的也表现的夸张过了度。一些青春小说,则是,矫情的过了度。很刺激,但并不深刻。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这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却在中国式的含蓄低调内敛,浮华夸张矫情中,真的是展现出了一种我认为称得上深刻,至少是极为真挚,极为真实的文学效果,艺术效果。
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作家”“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他的其他中篇小说我还在阅读之中,再加上年龄小,想法浅,自然没有资格品评。可是,我已经成为了他的粉丝。
因为这短短的一万多字,打消了我所有的偏见和疑虑。
因为它,将我内心深处,最纯洁,我也可以大言不惭的说是,最本真的东西,挖掘出来了。是强烈的代入感,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感同身受。
西方文学,擅长用大段的心里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润色人物性格。可能就会导致开始的无趣与阅读的繁杂障碍。
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就是如此,非常的细腻,真的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其实,并没有读完)。可是这样,与当代,我们对小说的“多语言话”的快餐需求对比,是矛盾的。
我们太习惯在网络上的碎片信息中提取关键的“知识”和“道理”了,貌似我们懂的很多,不管是情感,励志,或者是梦想,现实…我们总可以拿这些东西来“指点江山”“告诫后人”“抒发情怀”或者是反其道而行的“毒舌腹黑”,“毁三观”。
于是,我们处于一个什么都应该相信,又什么都不能相信的时代。否则,不会有人说你单纯,只是“傻”而已。
就会有人告诫你“姑娘啊,你要先做好自己,你这样卑微的付出,只会让人更不珍惜你”
“不爱就是不爱,不管你做的多好,放手吧,为了爱,搭上自己的时间和青春太不值得”潜台词就是,你这样陷进去,真是没出息。姑娘啊,我告诉你,生命中不只有爱情,世界这么大,要好好修炼自己才会获得更好的爱。
“这只是他的花言巧语而已,得到你,也无非是酒后的吹捧谈资,你还真以为他会信守什么承诺啊,你和其他的东西相比,其实什么都不是”
“这就是男人的一种惯用手段罢了,你还真以为自己多独特啊,和你暧昧几句,你还真动心了啊”
“人家只是勾勾手指,你还真主动送上门啊”
“你还真以为自己能感动谁,能唤醒谁啊”
“姑娘,你还太小,还没有走入社会,见得人,经历的事还太少,还不了解人性,你口中所谓的爱,爱的人,可能长大之后,自己都会觉得好笑”…
“爱情不是像你想的那样纯粹,也不是个童话,哎…姑娘,你以后可能就会懂了”
于是,人人都告诫你,擦亮眼睛,别被骗了,保护好自己…
可是没人告诉你,该怎么擦亮眼睛。
于是,你就真的觉得好像,觉得自己的争取和坚持,就是一场笑话。既不会感动对方,也不会感动别人。至于自己,更是若干年后,无所谓的一笑。然后,感叹下,“现实不是童话。我要坚强起来,潇洒一点,该放手就放手,活出自己的风格。”然后,为自己的理智点赞。
貌似,相信童话的姑娘都太“单纯”
而这样故事中的“主角”,往往是作者的小A小B朋友,向她哭诉。而本人又是一种大度的胸襟。先不说真的假的,感慨,劝慰之余,连忙写成了文章,发到平台上,于是点击率暴增,会成为热门文章,底下都是一些围观的群众,来阐述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当然,这些话,并不是不无道理。在某种也可以说很有道理。我也承认,有些作者,真的是亲身感悟,态度也比较真挚,想要告诫别人。文风,笔法也都还不错。
可是,另一方面,仍有些相信爱情的人,为我们描绘,爱情美好纯洁的模样。
要么就是“我只是想嫁给爱情,这有错吗”
“面包我自己挣,你给我爱情就好”
“姑娘,希望你是因为爱情才结婚”
“离开他,我活成了更好的样子”
“我用七年,蜕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潜台词就是,你看,我为了你,都变好了。很优秀,年轻,性格好,工作好,会打扮还漂亮。我也不是那么配不上你了,有好多人喜欢我呢。可是,我一直喜欢你啊,你凭什么不喜欢我啊。
潜台词还是,没关系,我的喜欢与你无关。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我都收获了成长,因为你有了变得更好的动力。祝福你,谢谢你。
这些人,都是好姑娘。上进,努力,独立,优秀,有自己的事业。潇洒可爱。她们也为自己,“爱情比”是三分之一,甚至是四分之一感到一种自豪感。
那你当然可以追求平等的爱情,我可以很爱他,不管是谦卑的自我感动,还是开放的炙热,或是用心的浇灌与付出,重感情也好。可以为了分手,伤心的死去活来。但是很快就能调整过来,我就是我啊,我的人生还是要美好的继续啊。
换句话说,就算失去了,那有怎么样。本姑娘还能挣钱,不用因为钱来依靠对方什么。那又怎么样,本姑娘还有精彩的人生。还有爱好,还有亲情,有友情。甚至还有排着队的备胎(这一点在文章中一般不会如此坦率的提及)。
于是,又是一些啪啪啪的点赞声。竖起大拇指,该向这样精彩的人生致敬。
于是,又会引发一些姑娘的“反思”自己的感情,甚至是人生。
当然,这些姑娘中,也有相当重感情的,真的单纯善良的。
我也是她们的坚定支持者!女生,就应该是这样,不应该成为谁的附属,就应该漂亮的活着。
不同的人,向我们展示出了很多爱情图景。描绘出了,很多爱情画卷。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爱情蓝图。
于是,我们在爱情中变得小心翼翼,变得铜墙铁壁,变得在单纯的萝莉心下为自己装上一种叫做“硬性成熟”的软件。甚至,早就为能够全身而退做准备。
付出太多的人,最后分开,一定会痛苦最多。那么请问,公平吗?值得吗?不要告诉我,爱过了,勇敢了,一切都值得。可是你,真的不计较,曾经没计较过吗?
相信爱情的人,也不能说,这世间就是有无缘无故,无条件的爱吧。
冷静理智的人,就会说,只有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才能吸引同样优秀的人。
“恋爱法则”的最后,也会来一句,只要他是真心爱你的,所有的法则都没有用。所有的爱情,都是不可复制的。
可是,这就是舒婷说的“伟大的爱情吗”
可是,这就一定是完美的爱情,最好的样子吗?
这,就是“爱情”二字,真正的样子吗?
现在,我终于的有一点点明白了。
明白那些被自己视为“愚蠢”“无谓坚贞”人。
就像茨威格说的一句话那样,“除了强烈的感情之外,什么,都与不朽无缘”
现在,我发自内心的相信了,至少是,我愿意相信了。
其实我这个一点恋爱经验都没有,懵懂无知,连爱字都不敢张口说的小女孩,是驾驭不了这部小说的。
很多成熟的大人,都觉得,写不了评。有点无法面对。
可是,我还是要写下来,不是说我理解的就有多么深,多么对。而是,这篇小说,有着青春的滋味,有着单纯的味道。
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我想写,并且是控制不住的想写。尽管,我觉得心里乱乱的,有些语无伦次。不知道说什么好。
可是如果非要说,这部短篇小说,究竟带给了我什么。
我,一定一定,要说的就是:它不是让我相信了爱情。因为,严格来讲,这这是一个人的爱,毕竟对方毫无感觉。因为,的确,这并不是现在社会所认可的爱情。
而是让我看见了“爱情”,看见了爱情真正的样子。
的确,这并不是现代社会认可,需要的爱情。
可是,真的毫无关系。
因为,这篇文章,在我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部小说,一个故事,它,并不真实,和科幻没什么两样。
它,不确切的属于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它,没有男主,女主的名字。只是,一个陌生女人,和一个男人。
它,也没有具体的场景,没有具体的人物。
就像是,一个梦境一样。
没有必要还原一个梦境,更没必要将一个梦境打上什么标签。
可是,这绝对不是梦境。
因为它,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我触摸着书本,可以听见里面,她和他的心跳。一下又一下,平稳而有力。
坚贞,就在这里。
爱情,就在这里。真正的,纯粹的爱情。百分百的爱情。
什么都没有,没有公不公平,没有一丝计较,没有平不平等,没有世俗的眼光,甚至都没有自我,没有追求……
这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和她能给的全部。就连生命也是如此。
“倘若我的死会使你感到痛苦,那我就不会死了”
“哪怕,我已经死在床上,假如你呼唤我,我就会立即获得一种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
赞同?或是不赞同?想成为她,排斥成为她?值得,或是不值得?
这些问题,真的毫无意义。
这篇小说,不是为了警示人们什么,也不是要我们争辩什么。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以这个社会的衡量标准,以自己的角度,对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她爱了一生的男人都毫不了解的“陌生女人”,评判什么。
它,只是展示,是叙述。只是,将“爱”这个字,最大程度的扩大,扩大到最大的程度。告诉我们,这,就是爱的最大潜力。
而她,恰恰是那个,真的将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女人。仅此而已。
就像,一个将人的大脑的所有功能全部开发出来的人,换言之,最最不可思议的科幻片里的人物。请问,我们有必要用我们所拥有的有限的常识去评价什么吗?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会理解这样的人。
就像,我们没有必要对这个陌生女人,表示什么同情,什么惋惜,为她不值,因为,同样,这也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我们每一个正常人,都不能理解的。
就像,我们不可能把大脑的全部智商都开发来,全部功能都利用起来。就像,我们不能净化人性,我们更不可能把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
拓展了说,社会还是有那么大的贫富差异,生态还是有那么多不可避免的资源能源浪费等等。
尽管如此,但是,人的进化还是合理的。因为,我们现有的智商,和所谓情商的普遍开发程度,已经能满足我们的生活基本需要。地球生物圈的构建,也能够基本满足全人类的生存需要。种种构建了我们的价值体系,我们普遍的认为正确的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爱情怎么可能纯粹。
在这种普遍认知下,载复杂社会现实,与生活的重压之下,我们需要追求,享受,平衡的东西,太多,太多,真的太多。我们追求成功,追求爱,追求享受,也追求一些高尚的东西。
这些东西,可以说在绝大部分占去了爱情的空间,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将爱情的上限规定到一个固定值。然后在其上下波动一些。
不管是爱情“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者是,真的是“爱无能”。都无可厚非。都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活法。
可是,那个固定值,其实,并非爱的最大潜力。
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对爱的设定中,它势必要“接地气”,势必要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不是活在天上,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染世之尘埃。
于此同时,爱也就一定,要与公平,与利益,与得失,与责任,与原则,与尊严,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等等联系在一起。
这些,也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我们也认为,天经地义。
但是,这些,真的不是爱的标配。不是爱的需求。
我们爱的潜力,也只是根据所处环境,自身性格等等的因素,我们开发的程度不同罢了。
但是,不管你开发的如何,不管你相不相信。都要承认,它,爱的最大的潜力,它就在那里。
就像智商的载体是一颗真实存在的头颅。使我们生命的保障。是我们的“首级”。
可是,我们“情商”的载体在哪呢?也许,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就算我们自己不能意识的到,它也时时刻刻都在哪里,一下一下的搏动。只要,我们还有生命,它就绝不会停止。
因为,它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毫无例外。
它同样是我们的命脉。
那么是不是,爱,就像呼吸一样重要呢?
可是爱,也像呼吸一样,你有时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如果将你周围所有的氧气全部抽走。你不能活。
那么,如果,你身边所有爱的人都失去呢?你问问自己,能活吗?
茨威格的小说,另一个放大点,就在于,他将爱的所有载体都放在了“爱情”上面。
那么,失去了一个人,就失去了全世界。失去了全部活着的动力。看似夸张,但其实,毫不夸张。
虽然,我们不能理解,她的“超能力”那么,从这种层面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着理解,一生,只为一个人而活的希望了呢。
对,就是希望,不是绝望。
明明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付出一切却什么都得不到的绝望故事。
但是读罢,心里却没有涌现悲情。
平和,而真切的感动。
科幻的爱,是不朽的,是伟大的。
关于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有自己的故事,自己心中的样子。
没有体会过,但是看过,听过,那么多有关爱情的故事。怀疑过,摇摆过,淡漠过。我也要坦率的承认,幻想,憧憬过,到底什么,才算是好的爱情。
可是,我从来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好的爱情,就是你,独一无二的潜力。
就算那个“陌生女人”一样,让人无法理解。
因为,与众不同,
所以,并不是最符合现有社会的认知的爱情,就是最好的爱情。
因为,真正的爱情,只有一种模样。
只有三个字;
我想对你说
“我愿意”。
——完
?�~��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