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妈后,我最怕知道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干啥

当妈后,我最怕知道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干啥

作者: 7fdfebe74b5d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17:05 被阅读0次

           当了妈之后,就怕自己娃比别的孩子差,尤其家长群里总是有别的家长分享自家宝贝兴趣班的成果。我觉得,我家娃学了会更棒。不比会焦躁,比了更看重结果,这是如今很多家长的通病,有病就要治,要治就要找病根,我从自我剖析,看看到底错在哪里了?

    什么时候我最想拎着自已家的熊孩子去学点啥?

    答案是:每当我被别人家孩子会干什么刺激到的时候,特别是离得足够近的“别人家”。

    比如说,去朋友家看到人家孩子写的书法作品贴在墙上,哪怕写得像鬼画符,我都会觉得:都说学书法静心,看人家这孩子这么稳重,我家哥哥这成天上窜下跳的。要不,也把哥哥送去学学书法了,得找他妈妈问问在哪儿上的课。

    再比如说,家长群里有人发了自己孩子滑滑板的酷照,我就会想:滑板看着真帅嘿,哥哥好像四肢挺发达,是不是也能学呀。咱们整点极限运动,将来泡姑娘也许用得上。

    不知不觉中,哥哥的周末变得越来越满,直到有个朋友问我:你是不是给你家孩子报的班太多了?

    啊?!

    我不是向来很有主见,一直宣称不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吗?这些班.......都是谁给他报的?


    父母都是两面派

    我认真向我的闺蜜检讨了一下自己的不良心态,结果她说:你这根本就不算什么,连入门级都算不上。我家孩儿他爸,昨天还让我去给我家六个月大的娃报个莫名其妙的高价早教班,说他们单位的谁谁谁家的孩子就在那,可不能错过孩子的什么敏感期了。

    闺蜜家的孩儿爸是一个在装修时用啥油漆都能拿出或干篇学术论文来求证的人,凡事最讲逻辑、道理和思考的医生。当时闺蜜嫁他看中的就是他那股宠辱不惊的沉稳劲。谁能想到,有了孩子不到半年,竟然会因为同事家的孩子就这么急切、主动、不加思考要求给娃儿报班,转身的速度让人完全没有防备。

    当爹妈前,谁还不是早就知道别人的成功不能复制,每个人都应该好好走自己的路;但是一旦升级为人父母,就会毫无准备地陷入比比比的坑里,看人家的娃儿百般好,觉得人家的养娃法万般灵。所以我们,一边在朋友圈里diss《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种文章狗屁不通的逻辑,一边竖起耳朵听着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干啥了,正在干啥,生怕自己的孩子一不小心被他的同龄人抛弃。

    这种不比心慌,比了更心慌的焦虑是病,得治。

    要不要和别人比,是孩子自己的事儿

    我深刻剖析自已,觉得自己在教育这件事上确实对孩子实行了双标。

    读胡炜炜新闻的时候,我的大脑很容易告诉我:别人的情况和我无关。但一碰上别人家的孩子,我的大脑就像着了魔,不停地叨咕:唉呀,这些孩子都这么优秀,我家的傻孩子们可该怎么办,赶紧学点啥吧。

    这种状况有个概念可以解释,叫peer pressure, 翻译做同侪压力或者同伴压力。所谓peer pressure,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得是因为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做出顺应别人的选择。所以在我翻到的大量文献中,特别是国外的文章中,讨论的都是青少年应该如何避免受到peer pressure的影响,作出不当的选择。比如,因为想要看上去和学校其它孩子一样,不是个nerd,可能就会做一些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像是参加个什么社团呀,或者是一起欺负谁呀,甚至是吸毒那种更严重的事情。

    但现在,peer pressure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成年人的身上。如果我们周围的同龄人有点成就,我们就可能会感受到peer pressure。有点成就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完全不需要那种创业成功变现10亿的大成就,只要朋友过年全家去国外旅个游,买了新包包,换了辆特斯拉,甚至是在朋友圈晒了张深夜读书的照片,都足以让我们感到自己是不是得干点什么,好不要被时代和同龄人抛弃了。

    我想起我的一个学生,在海淀顶级名校最难进的实验班成绩稳定前三,能在大学教授要求下自学编程完成生物实验课题,也是学校重要文化社团的主席,还有时间参加个数学竞赛、舞蹈比赛什么的。总之,和她一起来的同学都叫她“大神”。大神没什么不好,就是和她聊天很无趣。

    “你为什么去做那个课题?”

    “哦,老师挑的。”

    “你为什么参加社团?”

    “嗯,社团招新,我路过,就参加了。”

    “平时练舞很费时间吧?”

    “从小我姥姥陪着上课,习惯了。”

    “那有什么爱好吗?”

    “没,老师和我妈让干嘛就干嘛吧。”

    “那念完大学有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

    “没有,找个工作。其实能在家躺着最好。”

    十六岁的孩子,真得是......

    了无生趣。

    “大神”已经算是求仁得仁的好结果了。培训班没少上,但既了无生趣,也一无所长的孩子恐怕才是大多数。和同伴比这比那,说白了就是一种竞争状态。我从不反对竞争,竞争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社会规则。但是成年人要不要参与竞争,可以自己决定,那孩子呢?他们是否能理解竞争的意义,是否应该有选择竞争的权利?仅仅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是这样,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被抛弃的人,我们就默默地带着孩子加入竞争,实在是个......嗯,愚蠢的决定。


    从剧场里起身离开

    我给自己治病的过程中,还找到另外一个名词,叫“剧场效应”,来自去年11月的一篇热文《“剧场效应”到底如何绑架了当代教育》。文章说:

    “当雪崩到来时,每一片雪花都说和自己无关。正是无数片自认无辜的雪花合谋了雪崩;当洪灾袭来时,每一条小溪都说和自己无关,正是无数条小溪合谋了洪水。只要灾难的链条足够长,参与的人足够多,每个人都可以用“没办法”“和我无关”来推脱责任。

    是孩子们愿意上补习班、写作业吗?并不是。

    是家长们乐意让孩子受苦受累吗?并不是。

    是评价尺度的单一,是过度恶性的竞争,是监管的缺位,是相对匮乏的资源,是生存的焦虑,是下一代不能输的恐惧,绑架着家长、孩子和老师们。”

    分析的都对,但最后的结论让我对自己有一点生气。我对自己有点生气的原因很简单:过去近十年,我不就是在靠帮助孩子选择不同的教育体系活着吗?我每天都在告诉不同的父母,我们活在一个多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选择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教育。单一的评价尺度,在很多教育路径上,都已经行不通了。有那么多可选择的剧场,每个剧场的剧情都很精彩,如果这个剧场因为前排的人站起来看不到舞台,除了跟他们一起站起来,往前挤,我们完全还有另外的选择:那就是起身离开,换另一个剧场。

    很多的父母可能并不知道并确信有其它的剧场存在。两年前,一个铁岭边上的大城市的朋友找我,说让我有时间帮着教育下他家孩子。才上初一,一年补习的钱得花十几万,孩子就是不爱学,老师说将来能混个三本就算家里烧高香了。

    我说:别浪费时间打电话了,有四条路供你选:

    1.别补课了,孩子混到高中毕业,能上啥上啥,把每年补课的钱攒下来留给孩子,爱干啥干啥;

    2.在家继续学,暑假来北京补课,反正就是个补,补到高三,尽量攻高考;

    3.来北京挑个适合的国际学校或者民办学校,然后到国外念大学;

    4.直接去国外念初中,然后在那边考大学。

    朋友一边说我净说些没谱的事儿,一边回家拉着老公和婆婆算了算账。现在,她家那不上进的孩子在美国一个中学念高中,竟然课程全A,还靠着打篮球混成了学校的亚洲小王子。她打电话跟我说:真是想不都敢想,她儿子竟然能有在学校扬眉吐气的一天。

    一个孩子会不会输?这要看输赢的标准。我觉得可能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一个孩子会在什么时候输?孩子们要拼得真不是他们有没有考进最顶级的高中、最顶级的大学,而是能否在更长久的人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越走越远。

    我算是找准了自己的病根,也给自己配了一副药:

    1.列个清单:把现在哥哥报的所有课程,以及为他安排的所有事情都列出来;

    2.和孩子谈谈:我得好好跟哥哥聊聊,聊聊我的想法,也听听他在想什么,喜不喜欢这些事情,有多喜欢,愿不愿意在这些事儿上花时间,有没有什么困难要我帮助他克服;

    3.让孩子选择:他有选择的权利,也要理解选择的意义,没有什么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智慧的多。他最近为学校戏剧节编写的大结局就很适合来做本篇文章的结尾。

    “他们三个走进了金字塔,金字塔里什么都没有。

    铁盾牌说:把我们在第二关拿到的箱子放上去,看看有什么用。

    他们把箱子放在上面,但是打开一看,箱子里还是一无所有。

    神箭手说:啊~,我们是白来一趟了吗?

    铁盾牌说:不对,我们来探险,我们得到的就是一个新的自己,一个更勇敢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鼓掌~)结束,谢谢大家!”


                                                      文章为熊老师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如需转载请告知,否则必究,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妈后,我最怕知道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干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qa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