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读《叔本华的治疗》一书,大致了解了他的生平,也能理解为何叔本华对于人生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
叔本华生性内向孤僻,父亲是商人,后来投河自尽,据说家族中也有其他人选择自杀,也许和基因有关,父母的婚姻不算幸福,爱好和价值观都不同,父亲投河后,母亲并未非常悲伤,反而觉得自己像从笼中放飞的鸟儿一样,终于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所以,母亲后期也有很多作品,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叔本华和母亲的距离一直都走不近,母亲甚至不愿意和叔本华亲近,因为她始终觉得叔本华的某些方面就是父亲的翻版,所以并不愿意和叔本华住在一起。
书中各章节之间,通过叔本华的个人经历和团体心理治疗中成员之间的对话,特别是菲利普分享的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将整本书想表达的思想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很有意思,我还没有读完,大概能感知到,哲学家的一些观点和金句,对于一个人的疗愈是很有帮助的。
分享一句很喜欢的话:
一个人是不可能被别人打扰的,扰乱内心平静的永远都是你自己。
的确如此,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事实,站在人类的立场,我们看到的任何事物,都一定是经过了我们大脑加工后的“事实” ,我们很难说这不是观点,所以绝对的客观几乎是做不到的,由此可见,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被打搅的 一定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
可以试着觉察一下,每当我们感觉到焦躁、不安甚至愤怒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便失去了平静,使得我们失去平静的并不是外物,不是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我们自己。
我忽然想到,昨天去学校买口算练习册,和班级统一买的是一样的,虽然就只有20元,但是因为昨天下午情绪一度比较低落,就感觉这个事情做的很差劲,有点点责怪自己没有看班级群,导致买重复,浪费了。
这样的小事,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在意的,甚至是无所谓的态度,但是这次就感觉心里不平静,甚至是有些烦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同样的一个人身上,感受却会截然相反呢?
是谁打扰了我的平静?是多买的这个教材吗?
并不是,是我自己,是我自己的心境变了,所以感受就不一样了。
这也让我想到了另一句异曲同工的话:
没有人可以惹你生气,除非你自己允许。
接纳,允许。
明天就要开学了,此刻,甜心正在检查口算的正确率,其实我内心是希望她现在不要在弄个这些了,赶紧洗澡,读英语,看书,睡觉!
如果我没有带着一份觉察,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孩子的行为,我想我会轻而易举就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在7-8岁大小的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权威,无论我们的绝对是否是正确的,只要我们厉声要求,孩子一定会妥协。
如果从输赢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要求甜心按照我的方式去完成接下来我希望她去做的事情,孩子妥协了(输了),我们就真的赢了吗 ?
不,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首先,孩子如此专注的,认真的在修改自己口算的错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非常需要我们的正向反馈,所以我轻声的对甜心说了句:甜心,你太认真了,没有老师的要求,你也可以做到这么认真,太值得学习了。(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告诉她好在哪里,为什么?孩子会朝着正确的行为继续努力并坚持)
正面管教里就有一个大大的问句是这样的:
不知道是谁提出的谬论,想要孩子做的好,要让她感觉更糟糕?
屁话,一定是首先感觉好(产生积极情绪)才有可能做的好啊!
想像一下,你的领导每天盯着你各种指责,打击,你感觉很糟糕,你觉得领导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会更加认真的工作吗?
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很少有人稍微深入一点去思考。
另外,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指令去行动,等于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去体验和感受的权利,技能的学习,是一定需要有体验和反思的,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当下的需求,硬性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你可能感觉不错,但是却剥夺了 孩子学习的机会。
确实孩子这个时候应该先洗澡,读英语等,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去打搅一个专注“工作”(我喜欢将孩子玩耍或学习的时间称之为“工作”,这也是甜心幼儿园里的习惯用语)的孩子,那么我也在伤害孩子的专注力。
其实我们可以先让孩子去体验,这里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很多时候,家长缺的也许不是方法,而是耐心。如果我们愿意等待,等孩子处理好,完成今天的工作之后,睡觉前大家很放松,我们可以惬意的交谈,讨论,今天我们的时间安排有没有可以调整的。这个时候,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反思,随着年龄和能力的提升,孩子也会慢慢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做的更好。
有时候,不打搅,就是最好的陪伴。
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被岁月,被我们温柔以待。
就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