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闲看,见一文章标题《爷爷叫邱季爸爸叫邱天,宝妈给孩子随口取得名获赞:是个文化人》。有点卖关子,那就看看呗。
文章说——
邱先生在刚刚喜得了自己的大宝贝儿子,全家人都为此振奋不已,尤其是盼孙子盼了好几年的老爷子,更是别提有多高兴了。但高兴之余,大家也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该给孩子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原来,邱先生的姓氏“邱”的发音跟“秋”是一样的,而且由于孩子爷爷叫邱季爸爸叫邱天,所以邱先生也想让孩子延续这种起名方法。不过,想起一个既有意义又听起来美好的名字确实有难度,邱先生和自己的父亲想了很久都没有一个合适的。后来,还是正在坐月子的宝妈看不下去了,她便开玩笑地跟大家说:“要我看不如叫邱实吧,秋天的果实,寓意硕果满满,多好呀!”听了宝妈随口取的名字后,全家人反复读了几次随后纷纷竖起拇指表示称赞,婆婆还特地夸奖儿媳说:“果然是个文化人,我觉得秋实比他们爷俩取的秋天好多了,念起来也更朗朗上口。”
以下系笔者语——
“邱实”之名,显然来自成语“春华秋实”,诗意满满,寓意亦好。不过美文华章里的好词拿过来不一定就是好名。何者?其一,邱季,邱天,接着再来一“邱实”,乍一接触仿佛一门兄弟仨似地,极易产生误会。犯忌了吧?其二,“实”作为单名,除了本身发音不响亮外,还与“屎”同声,大忌。不信你就等着孙子几年后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时哭着出校门的情形吧,童言无忌,那是小孩子们的权利。依笔者的话,如果单名的话,“邱实”远不如“邱烟”(男),“邱爽”(男女皆可),“邱韵”(女),“邱红”(女)等等更可取。其三,邱姓者不好取名,症结在“邱”,发音引起的联想不佳。咋办?可总不能不要祖宗了吧?倒是,补救之法是有意淡化姓氏,比如取双音节名字甚至四音节,比如“邱剪桐”,“邱丹枫”,“邱蒹葭”,“邱水伊",“邱叶红硕”,“邱菊春兰”,“邱鸿春燕”等等。就像债务,有人独背,则未免气喘吁吁,分摊的话就好多了。
凡做过老师职业者,大抵都有过下述经历:新学年开始第一堂课,师生彼此都是生面孔。为师者点名,四五十名弟子遽然而过。你说老师一下子记住了几个?很明显除了极个别特殊面孔外,名字与本人彻底重合起来的怕不超过十个罢。也就是说,第一节课下来,老师眼里的学生就分成了“熟人”和“生人”两拨,接下来的课堂上,“熟人”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自然要大于“生人”。“生人”拨里甚至会有一学期里一直没被老师提问过的奇怪,究为何焉?盖名字里有一个身为生僻的字眼儿,为师不敢读,读错的话,为师脸上不好看呀。毕业后若干年倏忽而过,某天翻起昔日同学,战友或同事的合影,发现不少人的名字无论如何如何想不起来,那又是为什么?无他,名字太过普通平凡呗。当然,如果你的确才华超人,业绩突出,他人对之想忘却亦不由己,想不仰视都不行,可这类日月经天般的光鲜人物竟有几多?
很明显,有个好名字,助力人生腾飞,“借光”照亮前程,那是肯定的。
“好名字”的定义里,好记大抵是第一个要求吧。那怎么就让人好记呢?与众不同呗;当然了也不能太出格,以怪异取胜,下图里的“张朝朝暮暮”便是个标本儿,让老师记倒是记住了,可也给幼儿园的小捣蛋们留下来取外号的空间,谁让你名字恁样长,愣似结巴呢。唐宋诗人成千上万,你咋知记住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呢?韩翃(hóng,唐代诗人),綦(qí)毋潜,唐代诗人),王雱(pang,王安石之子),司马槱( yǒu,宋代诗人)等等,你咋没记住呢?是因他们能耐差于人吗?不一定。

第二,人们常谓“声名鹊起”,“声名远扬”,“名声大振”什么的,李白也有“千秋万代名”的诗句,不用问要达到此境界有一身真功夫是第一位的,但尊名里除了字迹外发声或读音是否也在暗里鼓劲儿呢,回答是肯定的,读音须响亮一些方好,那些发音低沉的汉字最好靠边。伍子胥,卓文君,孟浩然,杨玉环,柳如是......之成名,你敢说跟其名其声没关系?
第三,避免多音字和易产生谐音的汉字,如下图里的“史一驼”,就是自我污名化,未交手而自躺枪的例子。第四,被“史一驼”给恶心着了,不写了。拉倒,就此翻篇吧。

第四,须通俗而不凡俗,同时也不能太“脱俗”,看一眼下图里的点名册,怕是大学里的文学教授,也不敢保证读对。

第五,烦了,不写了。拉倒,就此翻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