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通过对孔子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等方面的叙述,来说明儒家理想的生活就是彻底贯彻礼乐的生活,这里面涉及到了的礼仪是我们现在人很少全部做到的
比如说“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句话说的是“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我不由得想起半年前去朋友家吃饭,她的妈妈很热情地招待了我,并且在厨房忙里忙外地准备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毕竟是第一次上门做客,长辈的热情让我倍感亲切,自然也不好意思让阿姨这么麻烦。我走进厨房打算帮忙洗洗菜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刚走进厨房就被阿姨赶出厨房说;“怎么能让客人干活呢?你快坐着去。”
朋友拉着我去客厅聊天,大概七点,阿姨把饭菜都端上了桌,四菜一汤,挺丰盛的,阿姨笑咪咪地帮我盛了一碗玉米龙骨汤说:“天气干燥,多喝点汤滋润。”
然后又夹了一块肉给我:“这个是我们家的土特产,很好吃的,你快尝尝。”
对于吃,我是行家,什么东西到我嘴里总能分出个三六九等,于是我满怀欣喜地咬了一大口那块土特产;很遗憾让我大失所望,那块肉又硬又黑,吃进嘴里立马散发出一种奇怪的味道,带着苦涩的咸味让我的味蕾备受煎熬;这个土特产应该是过期了。
当着阿姨和朋友的面,我也不能吐出来,只好就着汤把它咽下去。
如果说肉是奇怪的土特产,那另外三个菜期待值也不高;我硬着头皮吃了一大半,喝了三碗汤。不得不说这顿饭吃得我很难受,朋友全程黑脸得不行,只喝汤完全不碰菜。
吃过饭,朋友就说下楼散散步,拉着我就出了家门。良久她才歉意地对我说:“不好意思,我妈她这个人就是这样,我说过她好多次,她就是不听。”
“没事。”我只能这样安慰她了,“老人家节约惯了,以前苦日子过多了,不浪费是好事。”
“哎,早知道她又这样,我就该带你出去吃。”
后来朋友回家还是跟阿姨吵了一架。
说实话,朋友的母亲待客之道从表面看的确是礼貌周到,从热情招待,到准备丰盛的晚餐,的确让人感觉和蔼可亲。但是这种热情的背后却让人不知该如何回应。拒接会伤人,接受则伤己。
请穿对衣服再做你的人几年前,小玉姑父的父亲因病去世,按照习俗,她奶奶和父母作为亲家必须着正装到场,可那一日她奶奶与父亲却成了她姑父眼里无礼之人。
那一日她父亲早早去广州与她奶奶汇合,他们带着小玉小表妹本该立刻出发前往会场,但她奶奶却说现在是中午吃了饭再去,三人找了餐馆吃饭,按理说这种日子即便去世的不是自己的亲人也该戒荤腥以表对逝者的尊重,她奶奶执意不肯清淡,点了一桌子的大鱼大肉,三人慢吞吞地吃完饭才前往,期间小玉母亲与姑姑焦急地打过好多电话,小玉奶奶的态度依旧是“急什么。又不是什么大事。”
最后他们踩着点到达现场,可想而知小玉姑父该有多厌恶,由此也让她姑姑在她姑父的亲戚朋友还有同事面前更加颜面尽失。小玉无奈又郁闷地摇头:“我爸那天还穿着拖鞋去的。”
“拖鞋?怎么会?”我震惊不已
“我妈给他准备好了皮鞋,他说热不穿,先拿着车里,等到了会场再换。结果鞋最后忘在车里没拿。”小玉扶着额头叹息。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听小玉说她姑父后来更加不待见她奶奶,更加没什么好脸色给她姑姑,两人的感情也接近尾声,也许离婚是迟早的事。
论语里提到过孔子的穿衣礼;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思想家孔子对自己的着装礼仪尚如此要求严谨,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说要像他一样如此繁琐,也至少要得体大方,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什么场合该有何礼数也该是我们现代人遵守的基本原则,若人人都像小玉奶奶他们那样,真不敢想象这是一个多么混乱不堪的社会。
礼貌周到是保护自己的铠甲这句话是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的,但我相信这副铠甲不仅仅是保护自己,也保护了他人,礼貌周到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謝謝」、「對不起」等等语言表达,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说话让人舒服,重要场合得体大方的穿着打扮也同等重要,二者缺一都不算礼貌周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