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金桥园区敦煌三部曲文化课开讲了,由专业文化老师cathy讲解,从丝绸之路到敦煌的失落,到40年代的文物抢救说起,让我们这种上班族无法外出去看莫高窟的人身临其境,收获太多感动。
敦煌地理位置莫高窟400多年无人看护,大量洞窟坍塌毁坏。藏经洞被王缘禄发现后,数万卷文物又陆续流失到十余个国家。藏于英国最多,法国最精,俄国最杂,日本最隐,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可是你又何曾知道,莫高窟里的壁画多么美丽,雕塑多么迷人,故事多么有智慧?
cathy老师讲的内容很丰富,我有感触的是这些:
1.佛像来源于人像
我们对于佛像为什么长那种样子会感觉陌生,害怕。但是一切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起初我不信,今天我信了。老师观察力实在高,并且幽默风趣突出常人嘛。
图1 穿越? 图2 复古?2.信仰的力量
五位院长前辈们王旭东,常书鸿,樊锦诗,赵声良,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感染了大家。他们放弃优渥生活,远赴迢迢敦煌,一去便是一生。太值得去买书回去看了!
守护神3.修复的难度
敦煌的宝贝们宝贵却又脆弱,迷人又揪心。看到被法国人的一片一片的挖空,简直想要冲上去,想凑一顿!
修复是如此困难,在颜料的选择上,在绘画上,太痛心了!但是樊锦诗的远景是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生”。经过近20年,现在输入"数字敦煌"已经能全球共赏了。
4.学科的全面性
无论是考古还是其他学科都是综合性的,文理是不分的。
水文,天文,语文,地理,历史,建筑,航天等等,做科学是需要全面的,细致的,而不是狭隘的,简单的。斯坦因,伯希和等等,考古精神都值得借鉴。
伯希和5.我们小老百姓能做什么?
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减缓壁画彩塑的衰退,使其图案和突出价值得到完整的保存和延续,是所有人的梦想。
首先作为游客,文明观赏,穿软底鞋,不喷香水。
其次:唤醒传播意识,比如多拉几个同事去听下周第二场。
会后深思:
我们活在这片土地,它的过去发生过什么,谁来过,经历过什么,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有什么样的人,我们无法预测。我们只是生活在此时此刻2019年,但是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过去的荣辱,也就无法预测将来的走向,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
我们渴望去大英博物馆,去大都会,去东方博物馆,去世界各地看精美的艺术品,油画,看赛珍珠女孩,蒙娜丽莎,日出等世界名画名雕。
我们会打卡国内的各个美术馆,博物馆,仅此拍照到此一游,却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物品从哪里来,有哪些人曾经努力过。甚至国内的作品,作家说不出一二。
我们素描临摹的都是大卫,贝多芬的头像,画日漫卡通,为何对佛像头像,壁画如此排斥,冷漠,不感兴趣。本土文化为何没有自信呢?
可是这些美丽的瑰宝,为何还是没有被大众接受,发现不到她们的美呢。
精致的羽毛 多好看的雕塑 禅定佛 仕女 都督夫人礼佛图敦煌的艺术是世界的,世界的艺术是敦煌的。听cathy的这一个多小时讲课,让我增加了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骄傲,有了一种民族自信。再次感谢老师的文化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