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见思34:农产品销售那些事
农产品的销售,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一直是一个问题,要么就近卖,由于大家都有,所以都觉得不稀罕,价格起不来;要么想卖远一点,到处找渠道去卖,付出巨大的中介费用。
稳定直达消费者渠道,没有中间商或者太多中间商赚差价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规模大的产业园一般都会直播或者抖音等卖货,而规模小的可能就难以为继了。如何帮助小规模的产业园或者零散农民销售,是自己经常思考的问题,直到参加了一次社区团购。
这个社区团购,是以菜鸟驿站为基础设立的,结合盒马生鲜等,规模比较大。当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不是规模,而是组织方式。
首先,团购团长根据其他团购信息或者成员需求,提出团购意向并统计需求。
其次,如果确定团购,就直接联系生产地,确定价格,并奔赴现场直接采购。
最后,采购回驿站分包,团购成员直接到驿站提取。
当然,这种模式没有什么太令人惊讶的,但跑一趟用时至少3天,来回1000多公里,并且只带回大概600斤的橙子,确实让人很惊讶——完全不能覆盖来回的成本。当然,他们可能有规模效应,比如还有帮其他团购买的来覆盖成本,不过这不是我需要关心的事。
只是有几个感触需要分享:
1.不能仅凭自己的力量去拓展渠道。曾经想过的拍摄抖音、制作宣传视频等等,都比较耗时费力,而且也很难达到专业的效果。即便是做成了视频,可能也还需要广告费或者流量费。这对小规模产业园或者农民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而这种靠就近的专业团队,融入分工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2.融入分工是更好选择,也就对产品品质和性价比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驿站前段时间到货6元左右每斤的雷竹笋,而村上的产业基地还需要8-10元每斤;去年村上扶贫节,产品价格比一般市场价高两倍……这些在现在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雷竹笋产业作为集体经济产业,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会进一步萎缩。
3.需要实时的把这些渠道分享出去。就目前情况而言,一个村就是拉来几百万的投资,也未必能作出多大的成绩,这些渠道分享出去,让村民根据实际情况去确定比较优势,或者为有意愿的村民联系农业专家,确实找到主导产业。另外,对于这些机会,也要让上级清楚,以便制定产业政策、打造配套措施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以便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