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笔记
本周的内容有不少是对前面的复习和巩固,比如,强调静坐很重要,可以培养定力,邀请自己与自己好好相处15-25分钟的静坐相处。睡觉的观察,倾全宇宙的力量专注于当下的呼吸,五禅支,尤其慈悲喜舍辅助正念,比之前讲的更为清晰,更仔细地讲解了正念日记。
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巨大的惯性的影响,稍有松懈就似乎忘记了,虽然本周内容许多是重复,以不同的方式重提,仍有刷新和启发感,这可能就是强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的原因吧。摘录如下:
”当这念头出现时、正念会告诉我们须延缓判断,先不要声音及情绪过快连结,不然负向惯性思维就会产生「触景生情」的负向效应。现在把「触」、「景」及「生情」之间的连结空间拉大,仅是持续保持经验现象的觉察,不作立即性的连结、也就是不作立即性的判断、这就是non-judgement。“
”五禅支是五个阶段,也是无常,也可能会退,退回正常态。……他会不断的前进,后退,有时甚至会觉得跌到谷里出不来。但跌是为了下次再起来的跌,必须先弯腰才能再爬起来的那种跌法,一般在学习正念的过程当中、如何调伏昏沉、掉举、贪、嗔,疑……,调五盖,是最难面对的课题,五种宁障碍被克服之后、正念所产生的定力才有办法产生作用,光有定力道不行,还需配合七觉支觉悟的操作,才有办法到达彻底的解脱。“
”有些故事有近的原因,有些故事有远的原因,有些故事是没有原因。……比方说,如果与室友吵架,或与最亲近的人吵架,会自己想沉静下来,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讲好多故事。心不断的攀缘,不断演绎出某些情绪与感受,这是在受苦,若在打坐时,当时并没有较强大触动,一根拉扯的触境出现,很可能心的活跃度放在另一个方向……“”佛陀就是佛陀,他如水滴在荷叶上一样,不会沾染任何荷叶,顺手就滑过去,不会留下痕迹,但想诠释的人会继续不断的诠释。“”对正念学来说,纯粹是观,还原到原来的东西,让看就简单的看,让听成为简单的听,如果看不能简单地看,会发现对他人有很多的投射,投射会造成未来的想象,未来心就想得,会对过去想去探索、就会想得。“
当心在边故事时,应该如何做?有几个方式:一重新回到呼吸;二,直接去看心的变化,从身念处转变到心念处的观察。”故事还是继续编,我们就继续保持觉察。我们可以静静观察小孩哭的情形,小朋友的哭闹就像心编织故事一样,会有升起,会有变化,注意力转移了,故事与哭闹就会消失。佛陀的智慧是默观的智慧,也不急着做什么反应.,也不急着做任何回应,就是看。看有时候心有时像沉淀的茶叶一样,把水倒入教有茶叶的杯中、茶叶漂浮上来、不用去摇动他,经一段时间他又慢慢慢慢的沉下来。静静的看也觉得很棒,不需要去分析、只需去体会就好,每个梦境就好像是前世一样,就像是明明白白的白日梦一样,有它的故事、无法去控制它。但在看的过程,觉知的力量会产生。“
五只猴子与”戒禁取“:”正念觉察并不是宗教,却能打破惯性的思考与行为,这些惯性思考与行为也包括人类生活的传统。伦理与宗教的禁忌。我把它们通称为“戒禁取”,亦即一种人类经常坚固执着却无法导向喜悦宁静的思想框架。“人类的习俗和禁忌,如实验中猴子们所呈现的一样,我们大家一起受苦,却不知为何。
以TFAC的方式记录。想法(认知),感受(情绪),身体(行为),脉络(结构背景,context),以及范例。
二、正念练习:
正念练习17:与圣者众生共在的呼吸禅
正念练习18:彻底体会什么是昏沉
正念练习19:重新归零
正念练习:以慈悲喜舍辅助正念练习(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