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体第二(1节)(以下正文、译文均摘抄自骈宇骞《贞观政要》)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yu3)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 。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译文:
贞观初年,太宗对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自认为究全了解了弓箭的奥妙。最近得到十几把好弓,拿给制弓的工匠看。工匠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其中的原因,工匠说:‘制弓的木料中心不正,以致纹理都是斜的。这种材料制成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的箭都不会直,因此不是良弓。’我这才领悟了其中的道理。我用武力平定四方,用过的弓箭可以说够多的了,却还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如今我统治天下的时日不多,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远远不如对弓的了解,对弓的奥妙尚有认识失误的地方,更何况治理国家的道理!”
从此以后,太宗下诏,令五品以上的京官住在中书省轮流值班,每逢召见,太宗都赐坐交谈,询问外边的事情,力求了解百姓的利益和疾苦,以及政策、教化的得失。
注释:
1、萧瑀(575-648):字时文,南朝梁明帝之子。姐姐萧氏,是杨广之妃。隋文帝仁寿四年(604),炀帝即位,立萧氏为皇后,以萧璃为尚衣奉御,兼左翊卫鹰扬郎将,委以机要。官至内史侍郎。雁门之围后,炀帝出兵高丽,萧璃力谏,炀帝将萧贬职河池郡守。李渊攻克长安,招降萧璃。义宁元年(617)十二月丁西日,萧璃降,任礼部尚书,后改任民部尚书。武德元年(618)六月,拜内史令。高祖曾对萧瑀说:“公之言,社稷所赖。”萧瑀出身显贵,看不起杜如晦、房玄龄、温彦博、魏徵等人,常与之发生争执。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病卒,遗命以单衣简朴安葬。追赠为司空、荆州都督。唐太宗李世民有诗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2、中书内省:官署名。唐朝的三省(尚书、门下、中书)之一。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中书省设在禁中,有两处办公地点,内省在皇宫之内,故称“内省”。
3、唐朝文官的品阶有九个,从一品到九品,共分九等。北魏开始,每品各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
正一、从一、正二、从二、正三、从三;6个
正五上、正五下、从五上、从五下以此类推直到从九下,4*6=24个
以上总结30等。
PS :
1、史学上经常拿唐太宗和隋炀帝作比较,都是家里的老二,都得位不正,也都雄才大略,但一个千古名君,一个独夫民贼... ... 曾一度同情过隋炀帝,赞叹他的雄才大略和格局眼光,也同情他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些急功近利。
可是越是走进这两个人物,越是发现,隋炀帝的缺陷绝不只是急功近利,更重要的是为人的胸怀和格局。一个虚心纳谏,虚怀若谷;一个唯我独尊、骄傲自负,今天这段阅读的感悟更加明显,太宗之所以能够名臣千古,他的谦虚和自省是在也炀帝身上看不到的,炀帝败的不冤,选两段文字对比:
唐太宗: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把自己放在学习进步的阶段,时刻吸收消纳各种谏议,政坛百花齐放,言路畅通。
隋炀帝:
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把自己放在认知的巅峰,睥睨天下,政坛都是他的秘书和马仔,言路闭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