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大学老师描述了和学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一个同学的作业迟交了两三天,发信来说了许多惭愧、抱歉、对不起,一副诚惶诚恐紧张的样子。这位老师只是简单给学生回复了一句话:
××,你好,作业迟一点交没事,请勿在意。

没想到接着又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是半夜3点发来的,开头这样写:
XX老师:您好!也许听起来会有些离奇,但我确实是看哭了。有一种很温和的力量来自您的邮件,我由衷感动于得到原谅。这真的是在很郁闷很崩溃的复习周中,我听到的最柔和的鼓励!……
在这位老师看来,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违反了规则,从程序上讲,给出警告甚至扣分,都没有问题,但这样做除了让对方感到恐惧和压力,感到老师的权威之外,并没有什么用处。原谅不代表对学生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在特殊情况下,充分理解和体谅他人的处境。
这位老师也没想到,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一点宽容的空间,竟能引起学生如许大的情绪波澜,可见平时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紧绷了。
规则和系统压倒性地统治着生活,也格式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受,大家并不陌生。所以,这位老师在文章中强调了一种柔和的力量——尊重个体,善待他人,关注系统背后人本身的境遇。
这只是一些朴素的道理,在当下却显得如此稀缺和珍贵。
在系统性的力量面前,柔和往往是微不足道,最先被牺牲掉的。我们总认为足够坚硬的东西才能保障秩序和安全,但就像任何安全措施之中,缓冲装置都是必不可缺的一样,柔和的力量同样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保护。
它给了人们心灵的缓冲空间,让我们得以在冷硬的规则和限制之下,更有弹性地生活。那篇文章的最后,那位老师也写了自己在课堂上的经历: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宣扬一种柔和的力量。所有好的文学都在教育人们要爱人,爱个体,尊重每种特殊性和丰富性,同情弱者,反抗对人进行异化的机制。学了文学,应该善待身边的人,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陌生人,都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掌握了某种权力,同样不要忘记这柔和的力量。
在坚硬的系统和规则背后还有人道主义,还有对自己同类的爱,有对每个个体幸福感的珍视。个体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只有个体的幸福感充盈,社会才真正成为健康的社会。——这不过是一些基本常识,我只是没想到在21世纪20年代的课堂上,还需要重弹这样的老调,并且有几个同学告诉我,他们为此红了眼圈。
浙大的学生都知道老校长竺可桢有个有名的〖浙大两问〗,“来浙大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对于后一个问题,一些人的回答是“做一个温柔且坚定的人”。温柔是面对世界的态度,坚定是对自己的修炼。唯有内在坚定,才能有力量去温柔;唯有温柔,坚定才能充满善意和温度。
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越来越紧绷了,好难放松,内心也更渴望一份温柔善意。情感是种力量,柔和也是种力量,上善若水,愿你我都能被温柔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