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思诗文集
NO.101《万历十五年》【美国】黄仁宇

NO.101《万历十五年》【美国】黄仁宇

作者: edgar_ | 来源:发表于2022-01-31 20:58 被阅读0次
    《万历十五年》

    前言:早就听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但迟迟没有阅读。这次恰逢新年假期,觉得书的内容挺应景,便开始拜读。该书的豆瓣评分是8.9分;

    正文:

    作者黄仁宇是美籍华人,1918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理学院电机工程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黄仁宇辍学参军,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6年赴美求学,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余英时),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汴京残梦》等畅销书。

    黄仁宇先生提出了“大历史观”这个概念,这种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般人也都知道事件发生是诸多原因积累的结果,但却无法去剖析,给出令人满意的认识方法。黄仁宇先生运用高超的逻辑技巧,独特的研究方法,为我们展示一个恍然大悟的结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方法尤其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谓的“万历十五年”指的是明朝万历皇帝在位的第十五个年头。这一年除了全国各地发生一些小规模的自然灾害之外,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叙述的大事。因此,这本书的英文版书名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过来就是,“1587,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

    但正如黄仁宇先生强调的“大历史观”那样,这一年虽然发生的都是所谓的小事,但是如果把这些小事,放到更大的时间和空间里,就会发现这个时期的明朝,实际上已经陷入到一种社会困境里,整个社会不但不能进一步增长,反而越来越崩坏。而这种困境,既不是明朝所特有的,也没有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

    这种困境不是某一件事,或者每一个人的责任,它的本质是:精细的工商业社会和小农社会之间的冲突。在这本书里,黄仁宇先生将这些冲突具体反映在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人身上。这六个人分别是,行政首脑张居正和申时行,万历皇帝朱翊钧,军事将领戚继光,还有道德楷模海瑞和思想家李贽。这六个人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悲剧性的结局。

    张居正作为国家行政总负责人,拥有最大的权力,但是他生前推行的改革,不仅在死后被彻底推翻,甚至连他的家族也被政治清算,家族几乎灭亡。万历皇帝则被文官集团绑架,既无法让自己喜欢的儿子成为太子,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甚至行动自由都被限制,最后他只能以不上朝的方式消极对抗。另一个行政首脑申时行,夹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左右为难,最后不得不在千夫所指的情况下被迫辞职。一代名将戚继光,虽然在军事方面有突出的能力和天赋,但他却不能让新式武器发挥应有的作用,只能用比较原始的方法对付倭寇。而道德楷模海瑞,不光是一生不得志,而且被整个文官集团排斥。思想家李贽,不但自己陷入了言行不一的矛盾里,最后甚至被大多数人排斥,最终落得个自杀的下场。在黄仁宇看来,这些悲剧不是因为个人或者偶然的原因所造成的,而是这个时代的侧影。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原因是,张居正的改革内容和传统中国的固有国家逻辑相冲突。中国历代的国土面积都很大,但对于古人来却很难治理。也就是说,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其实整个国家都属于半失控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国家的基本统一和治理,只能依靠官员的个人素质。而中央政府能做的,就是要不断地强化和提高天下人,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自觉。这就产生了一个后果,道德成了至高无上的话语,只要游离于道德之外的事或人,主流社会都是不接受的。张居正改革,表面是通过制度的改革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他的改革有着很高的技术性要求,在当时的技术情况下,作为改革的总负责人,他也没有办法掌握和控制改革的具体情况和操作,而这就一定会引起其他的社会问题。再加上他要“改天换日”,就免不了要专断独权,培植自己的党羽,甚至勾结宦官。但这一系列行为,传统的道德体系是不能接纳的。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张居正日后的悲剧,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结语:历史并不是一人一时,或者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而是有它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的。而要发现这种联系和规律,就不能拘泥于单独的大小事件,必须将它放在大视野下,才能看得明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101《万历十五年》【美国】黄仁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cl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