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没有一定,题材也随处可取。不比书信,书信有通行的款式,你若不依款式写,人家就说你不懂世务。不比传记,传记要列叙人物的重要言行,你若叙了一桩丢了三桩,人家就说你颇有疏漏。其他如论文、讲义、游记、小说等等,都有一个规模,这规模虽然不是一副呆板的架子,但是弄得不妥当不完全,谁都看得出在规模上有欠缺。
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里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意思像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斗不拢笋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读书的心得,日常的见闻,对于事物的感想或意见,在生活中感到的情味等等,无论怎样零碎,怎样琐屑,用来作别种文章也许不相宜的,用来作随笔无不相宜。
照前面所说的看来,随笔岂不将等于乱写一阵吗?这却不然。随笔的唯一条件在于“新鲜的意趣”。你得到一点感想,你觉着这点感想很有意趣,而且别人没有说过,于是把它写出来。读者对于这方面或者没有想到过,或者只是浮泛地想到过,不曾有过深入的体察,见了你的随笔,于是感到浓厚的兴味。可见作者的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如果不顾到这一层,看见了一头常见的牛就作随笔,记述人人知道的牛如何耕田的情形;或者读过了一本教科书就作随笔,记述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明白的内容大概,这就是无聊的行径了。作者写这种随笔的时候,一定不会感到多大兴味;读者读这种随笔的时候,当然兴味索然:其故全在于没有新鲜的意趣。
新鲜的意趣因人而不同:小孩子以为新鲜的,大人未必感到新鲜;经验浅薄的人以为新鲜的,经验广博的人未必感到新鲜。换一方面说,体察得深入的人以为新鲜的,在未经指出以前,一般人感觉不到新鲜。所以,新鲜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准,自己觉得新鲜,同时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会觉得新鲜,这一篇随笔就很值得一写了。
随笔可以作为写作他种文章的基本练习。小小的一片段写得像了样,再去写规模完整的东西就不至于手忙脚乱,漫无把握。随笔的材料取自实际生活,只要不是糊里糊涂过生活的人,生活延长下去,材料也源源不绝。而这样作文又是一条最正当的大道,文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自然不会去写近乎“文字游戏”的那些东西。因此,练习作文最好多作随笔。我们希望大家自己去找题材作随笔,更希望大家的老师深知你们的实际生活,从这范围中选出适当的随笔题目给你们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