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To B和To C业务的本质和区别是什么?

To B和To C业务的本质和区别是什么?

作者: Lee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9-15 23:53 被阅读0次

@认知


  • To C的本质是什么?

    • 相对于To B的生意,To C的特点,总体来说是四个:单价金额小、复购相对高、决策流程短、冲动消费多。

    • 如果说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应该是决策流程短。到底有多短?太短了。短到电光石火,短到在当下那一刻没有抓住用户,就可能永远失去他。

    • 有人专门做过研究,消费者在线下购买一个产品,平均的决策时间是13秒。在线上,好一点,但也没好到哪去,是19秒。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不管线上线下,消费者对于商家的好恶抉择,竟然在20秒内就决定了。

    • 所以产品必须做到极致,让消费者第一眼就产生购买的欲望和冲动。

      •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们,会为了按钮是放在左边还是右边吵一整天,为了界面是什么颜色争执得要打起来。

      • 这也是为什么,零售超市的销售经理们,会为了产品包装绞尽脑汁,为了产品陈列的位置大打出手。

    • 甚至有人专门为产品的竞争力取过名字,叫“静销力”。

      • 一个好产品,哪怕是静静躺在那里,你都忍不住走过去。哎呀,太好了!深得我心,爱不释手!然后放入了购物车。
    • 在To C的生意中,产品是基础。有了不错的产品,再加上营销和渠道,拿下消费者。

      • 营销就像空军,广告宣传,狂轰滥炸,目的只有一个,占领用户心智,在脑海里写下“只能买我”四个大字。

      • 渠道就像地面部队,在一切可能的触点上,与用户相遇、相知、相爱。

    • 所以To C生意的基本打法,是打磨产品,是死磕体验,是低价,是巨量。然后遇到消费者,瞬间拿下。

    • To C的生意,是闪电战。
  • To B的本质是什么?

    • To B的本质,和To C的生意正相反,总体来说也是四个:单价金额大,复购相对低,决策流程长,冲动消费少。

    • 如果说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应该是决策流程长。

    • 有多长?太长了。长到几乎可以抹平一切的冲动,让所有冲动购买最终趋于平静。

    • To C的消费决策,以“秒”计。To B的消费决策,以“月”计,甚至以“年”计。

      • 你要买华为一套交换机设备,一个基站就是几百万,一个单子可能上亿。怎么办?要审批。要走流程。

      • 这个流程一般是什么?

      • 开会立项,我们到底要采购什么。

      • 在供应链名单中找到几家供应商,招投标。

      • 几十页几百页的标书,递到你跟前,供应商在台上讲PPT,我们为什么好,我们和竞争对手的差距是什么,为什么你一定要选择我……

      • 然后,评估打分。

      •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采购方向,每个部门也有自己的采购流程,中间可能还牵涉技术决策人,商务负责人,运营经理的利益和关系。

      • 如果采购的金额比较大,需要部门总经理决定,如果更大,甚至需要总裁签字批准。

      • 采购完之后,还要交付。系统怎么安装,人员怎么培训。

      • 假如出了问题,还有售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那个问题怎么处理。

      • 等等,等等,等等……

    • To B的生意,不是靠产品和冲动消费来拿下客户的。必须要有BD,必须要有销售,冲进去,一直讲,一直讲,一直讲。影响,影响,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To B的生意里,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要吃饭、喝酒、搞关系。甚至,不惜犯法行贿。因为金额实在太大,链条实在太长,最终决策人的意见实在太值钱。

    • To C的人总是认为,之所以那么复杂那么辛苦,就是因为产品不够好。真的不是这样。

    • To B的生意,除了依靠产品,更要依靠销售和服务,去磨,去耗,去说服,去影响。

    • To B的生意,是持久战,是消耗战,是堑壕战。
  • to B 和 to C,它们的区别在于基因层面,而不是能力层面。

    • 在一些 to C 的公司,产品经理是一等公民。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只要产品做得好,其他都不那么重要。因此销售和服务人员就显得非常弱势。做贴身服务的人,可能不但不会获得奖励,反而会被别人看不起。

    • 但是,在 to B 的业务里,贴身服务极其重要。这个时候你想要转型做 to B,“产品至上”的价值观和文化不但不会帮助你,反而会成为非常大的阻力。

    • 当价值观和文化开始成为你的阻力的时候,你就要知道,这是基因的问题。


@观点 @建议


  • To B的传统企业,如果想要成功进入To C的领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
    • 为什么To C企业开会都叫“合作伙伴大会”,to B企业开会就喜欢叫“客户答谢会”呢?

    • 你是要答谢谁?是代理商。是经销商。是门店。

    • 你认为他们才是你的客户,你认为把东西卖给他们就算是结束了,你认为他们才是应该答谢的对象。但是,他们只是你的合作伙伴。你只有一个客户,也是唯一的客户,是消费者。

    • 当你把代理商和门店当成客户,说明你对产品的专注是不够的,你心里装着的不是消费者,而是怎么能让下面的代理商帮自己多卖东西。

    • 语言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心态。如果抱有这种心态,是做不好To C的。

    • To B企业想要进入To C领域,技术上能不能死磕产品,给予用户极致体验?

    • 心态上能不能接受从一笔赚几百万的大单子,转变为一单只能赚几百,甚至几十块的小钱?

  • To C的互联网企业,如果想要成功进入To B的领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理解To B生意的复杂流程。
    • 因为To B的复杂,已经复杂到不是产品好不好,而是复杂到我有没有这个权力。

    • 甚至,我应不应该扛这个责任。

    • 不仅是依靠产品,更是依靠销售和服务。

    • 想进入To B的领域,要有强大的销售团队和服务团队。要么自己建立,要么外包购买。

    • 在To B的市场,可能会遇见很多你无法想象的野蛮要求,会碰见毫不讲理的甲方爸爸,会有许多讨价还价甚至尔虞我诈。

    • 相对于To C的业务,To B看起来虽然都是大生意,但实际上都是辛苦钱。

  • To B和To C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产品本身,也不是消费者的不同,而是业务逻辑的不同。
    • 比如房子,虽然是面对To C的消费者,但决策流程却可能和To B一样长。

    • 比如办公应用,像企业微信、钉钉,虽然是面对To B的企业,但特征却更像To C的产品。

    • To B和To C的不同,是单价金额的不同,是复购频率的不同,是决策流程的不同,是冲动消费的不同。

  • 为什么转型这么难?难的是,不理解业务的本质。更难的是,不能摆脱原有业务逻辑的依赖。
  • To B和To C企业互相羡慕,也互相遥望。但是,To B不懂To C的产品和体验,To C不懂To B的流程和复杂。

    • 对于失败的人来说,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残酷本身,更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败在了哪里。

    • 除了勇气、决心、坚持,还有能理解业务的本质。

  • 因为不懂本质,所以死于转型。所以最重要的两点,第一是理解本质,第二是牢牢记住第一点。

摘自 《To B To C:在未来,什么样的公司,有机会转型成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To B和To C业务的本质和区别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gq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