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悠云读书
第十三章 河图的【大有卦】

第十三章 河图的【大有卦】

作者: 陈居奚 | 来源:发表于2021-04-06 09:20 被阅读0次

    大有卦

    编码:(1,3)

    结构:上☲,下☰

    易经: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厥孚交如,威如,吉。匪其彭,无咎。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象曰:元亨。

    河图释义:

    本卦是夬卦的升级版本。相当于歼敌战斗机从歼11B升级到歼20;或者大型运输机的起飞重量从250吨提升至700吨。易经卦辞给予本卦异乎寻常高昂的赞颂溢美评价。大有卦,它血脉贲张的内蕴力量就象肉质鲜甜、皮质软绵绵的杮果;又宛若一只刚从油锅里打捞起来的腻歪歪而肉质疏松的葱油饼。倘若站在星际动态学的角度,大有卦内圈层的那三颗孤绝独立黑色粒子,象极了一种在宇宙星空里绝世茕立自感欠缺天下朋辈良侣的智慧生命;本卦内核力量充沛而稳定,内圈层能量波浮动微弱或仅以周期式的小规模释放,它的外圈层能量波起伏较强烈,这说明它可以适应各种宇宙环境的冲击波。因此,大有卦,象征一颗环境温煦而适宜孕育生命的星球;它又象征一只头枕东方的胎盘。我们眼睛端详着由圈圈点点组成的卦象,会激起无限区域和维度的联想;这种想象力无拘无束的编造模式,也曾发生在我们举目眺望苍穹之上流云苍狗时的戏剧式童话图案里。但我们对云彩的所有想象,可能与云朵的本质构造及其蕴藏的科学知识毫无关联。因此,人类丰沛趣味的想象力翅膀,当它飞翔在理性主义的海洋和自然物质的陆路之上,方可彰显神威。

    大有卦的基本构造及其延伸涵义。我们先从内核苞衣结构入手。黑色粒子串联序列:上7 ,下6.这种串联序列的能量级别,包涵两层意义:一是能量波的级别及动态模式,一是苞衣层对内核的屏障防御功能。内核苞衣串联序列由弱到强是:2至8.大有卦的苞衣序列级别表达既稳定又低频率和低烈度的动态变化的优良结构。但黑色苞衣的结构与内核能量及质场并无直接关联;我们通常认为苞衣对内核有屏障保护功能,但过度厚实的苞衣,可能削弱内核质场力对圈层影响力。我们弗如将本卦与夬卦进行结构比较;夬卦内部黑色粒子串联序列的(7,7)编码模式是稍显厚实的。而大有卦的编码模式转为(7,6),则在能量丰度和稳固度方面的适应度上略微优化。那么,苞衣层的增强与调整变化,这个过程及诱导机制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得率先排除黑色粒子从米十字内核里诞生的概率。因为内核白色粒子构建起的立体等向交叉结构,它的力学重心居于最中心部位;这种由道原质的隐性纤维素粘连起的米十字构架兼具抗外力挤压、反内部断裂的双重稳固性。而且白色粒子倘若衍化成黑粒子,需要消耗剧烈的能量并且借助某种全新介质载体、全新衍化机制的辅助作用。此外,爻质体的内核,也存在寰丘状结构;但这种结构在复杂物质内核构建上,可能不是最好选择。毫无疑问,犹如一块冰冷铁板的内在结构难以自然生成一种引导白色粒子向黑色粒子衍化的基础条件;那么就需要从内圈层或外圈层寻求资源。简言之,内核及苞衣结构的衍生机制,是由外向内的;而由内向外的演化,即可能寓示着整个命盘的萌生、蒂结或解体时刻。在夬卦和大有卦的内圈层皆出现了一种孤立运行的黑色粒子;追究其诞生根源,或许可揭示河图卦象寓示的某些宇宙新秘密。我们可从宇宙初始状态的道原质衍化进程里,设计出几种衍化模式,分别探究内圈层黑色粒子的身份之谜。

    按照道学关于宇宙起源的混沌学说。最初的宇宙无时间和空间差异;充盈其间的即是道原质,它无方位、次序,也没有距离与边界;但它又真实而精确地渗透在时空的所有维度;它既非固态的实体,也非可视觉分辨的液体;它是隐性的类似纤维和胶质与鼻涕组成的混合黏稠质。这个论断非常重要;这可能构成了各种维度的粒子建立各种特定的构架、机制和质态衍化的基础。当然,这也关系到本篇所探究的,卦象内圈层的黑色粒子如何诞生的过程。道原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这个尚未确切的概念;现代科学创立了一种宇宙爆炸起源论,它们将能量辐射波视为最基础的物质条件,也因此认为能量本身即是物质。但道学范畴里,能量和温度只是道原质携带的附产品;没有任何概念可以完全替代道原质。我们之前提出过一个概念:极粒子。它是所有微观粒子形态的鼻祖;而且它无阴也无阳;甚至没有确切的形态。极粒子承担了由道原质向复杂物质形态衍化叠加的介质载体;它就象物质衍化史上的关键节点。我们先探讨一些关于道原质的概念。如图,道原质由黑白两种云朵般相互交叠的色彩构成;但它只是象征意义,而非实际检测到的道原质的物质形态。我们可以把黑色素比喻成某些蕴藏着维度衍生能力、活性因子的类似胶体的黏稠质;把白色素比喻成类似一种蕴藏质场意义、结构和能量意义的隐性纤维。所有潜隐因素的动态凝结与反馈,即打破原先的旧式平衡;而发生非对称的、有强弱、有聚合与分裂的、由一种类似纤维或胶质因子牵连起来的新的构架。我们把这些由道原质某些自然属性建立的构架,称为逆序机制或顺序机制。早期的道学家们,将他们倾注毕生心血获得的认知成果和理论结晶,整合进一部完整的图谱典籍《河图》;卦象系统即是一部研究宇宙最普遍存在的道原质的衍化机制的道学图谱。我们不能完全把卦象等同于道原质或宇宙本身;但它可视作一种类似实验室理论推演模型;将卦象推演过程,也宇宙本体的演化逻辑进行对比甄选,以获取真知。道原质的动态衍化是极其复杂的;我们仅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它作出某些猜测。

    道原质的动态图2

    道原质黑白色素是广泛呈漩涡动态进行交替的维度变化的;螺旋动态模式,可以导致了道原质内部结构呈现质态聚集与凝结的前奏。我们可借助一些生活场景来理解。姑娘们的头发丝是悠长悠长而且乌黑油亮的,倘若不使用木梳每天对发丝进行梳理,时间久了不打理,发丝即容易因日常飘卷而交叉打结;有些柔软的发丝死结只会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强壮……我们冬季穿的羊毛衫,它面料上的毛绒绒的丝料,由于静电摩擦会起一些毛绒小球。宇宙里充盈的道原质,其纤维或胶质的黏稠质也面临着同样的动态模式;随着能量和温度的不均匀分布,以及传导感应类型的振荡起伏,尤其是宇宙广泛存在螺旋动态模式,使黑色素和白色素密度差异的交汇地带更容易形成鱼尾纹状的盘旋聚集或沉降凝结。如图(道原质动态图2),密度、能量、温差已经呈现复杂重叠效应;尤其是那些水样漩涡中心或尾部,容易凝结出结构密度较大的具有旋转轴心的潜在黏稠体。这时,就象海洋里已经孕育出鱼卵;它们尚未获得具有完整内部结构的全新质态;它们也可能在环境格局下被拍散或重新溶入大海洋。此时,这些类似鱼卵的凝结体,并非真正的极粒子。形成极粒子的标志是什么呢?即在密度聚集与质态重叠的中间,出现核心结构体;就是类似于大脑的枢纽控制中心。我们不妨将这种类似大脑的枢纽控制中心的介质结构,称为“极粒子轴心”。显然,极粒子轴心的基本元素,是道原质的黑白两种色素以搓麻绳般的结构奠定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道原质海洋的某一区域,发生螺旋动态模式时的宏观场面。类似用两只手在大水缸里划圆圈轨迹进行搅拌;黑白两种色素显然追随动态轨迹向漩涡中心聚拢。为了便于直观阐述这个过程;特定将黑白两种色素进行区分;但物质的实际动态里,应该没有如此清晰的色素区间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并非所有道原质皆同时按照特定动态模式发生衍化;而仅仅是浩瀚的道原质海洋里的极微小区域。

    道原质海洋的局部区域宏观螺旋动态

    螺旋动态模式的整个过程,可能皆创造了无数个极粒子轴心;这些极粒子轴心显然是由黑白两种色素组成的。但我们必须在逻辑上弄清楚;道原质衍化图象上黑色,并不等同于河图卦象上的黑色;道原质衍化图象上的白色,也不是河图卦象的白色。由于它们各自的思维场景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内涵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宇宙物质层面的道原质图像,黑色主要是道原质含有的类似隐性胶质的黏稠质;白色主要是指起结构或机制构架作用的隐性纤维质。简洁记忆:黑色是黏稠质;白色是纤维质。这和河图卦象系统里的黑色粒子和白色粒子所象征的多维度意义,逻辑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机械地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使两者混淆一团。因此,在道原质衍化出极粒子轴心的过程里,在逻辑上是不存在完全由纤维色素组成的极粒子轴心;也不存在完全由黑色黏稠质形成的极粒子轴心。而必定是由隐性纤维和隐性黏稠质共同构建起的一种极粒子轴心。因此,这个自然逻辑浓缩或转移到河图卦象系统里;即构成了由白色米十字结构和黑色弧型苞衣结构,共同形成的微观粒子内核;这就避免了将这种黑白组合构架完全采用单色调的错误。我们继续前面的思路,当螺旋动态模式里,使无数个纤维和黏稠质相互作用,密度越来越紧密而形成潜在的微型意义的旋转轴心时;也寓示着一种完全具备自主旋转轴心的极粒子形态诞生了。道学范畴里阐述的极粒子概念,本质上即是极粒子旋转轴心;只不过这种质态虽然已经构建起相对密封的内核,具备了枢纽控制程序中心的核心主导机制;但它仍然没有完全的、多层次结构的外部圈层。简言之,极粒子是粘附在道原质海洋里的;它们即有鱼卵的自然属性,却并非完整的鱼卵。它即是一切后世微观粒子的鼻祖;又不可避免地兼具道原质的某些自然属性。

    极粒子轴心的诞生

    如图。我们把河图卦象里的内核及苞衣层所包涵的空间画面,与极粒子轴心的俯视图,二者之间对比结合起来。河图内核的米十字结构,其实并不存在;这从极粒子轴心的图像可判断,隐性纤维和隐性黏稠质是同时按照螺旋动态路线进行整合的,它们不分内外和方位。而且,河图的苞衣层,实质是极粒子轴心的外部边缘;显然也是由隐性纤维和黏稠质按照水泥加钢筋式的混合构建方式。那么,这幅螺旋动态的极粒子轴心的图像,是否完全表达了河图卦象的内核形态呢?显然二者依然不是完全等同;而仅仅是依据粒子轴心的形态推断河图卦象的内核形态;它们的衍化机制是有渊源的,但不是绝对相等的关系。譬如,上古时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的结盟与族群联姻,以及东部族群和西域族群的联姻,共同奠基现代文明的血源鼻祖;并不意味着后嗣与鼻祖是等同的。那么,卦象里的微观粒子,与极粒子的逻辑区别在哪里?或者这个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我也冥思苦想了许多年;我把自己的推断过程阐述出来。仅供参考。我们知道,现代科学的量子科学已经在微观物理学获得诸多技术突破;这包括对微观粒子的检测技术。金属元素大都是由原子核及外部粒子层组成的。由原子核也是由一些特殊粒子(譬如质子)构建的。那么,这些类型的粒子,它们各自的自然属性是如何获得的?倘若所有粒子皆源自共同的某个动态机制;那么这个动态机制应该诞生过某种最初的粒子。我的设想,是假设这种鼻祖型的粒子,就是极粒子。那么,按照现代科学与假设成果之间的逻辑;极粒子并未直接向某种特定的内核轴心衍化,而是首先向具有不同自然属性的、有简单结构的、多维度的新型粒子形态衍化。举个例子,在微生物和病毒学领域;它们皆源自两种信息,一是碳氢氧资源,一是基因编码模式。虽然微生物和病毒已经具备了向复杂的细胞衍化的条件;但它们却首先向更丰富的微生物类型、更复杂的病毒类型、更灵活的基因编码模式衍化。这说明一个基本规律:自然质态类型诞生以后,它首先寻求的不是使自己体积更大、或占据资源更多;而首先是使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因此会繁衍出更多的突变品种。因此,极粒子诞生以后,它首先并未吸引或占据更多的环境资源来强大自己;而是使自己复制或繁衍出更丰富多样的突变品种,即衍生出更多的极粒子维度或类型。简言之,鼻祖地位的极粒子并未直接衍变成卦象内核;而是率先变成了两个、五个、数十、数百、数千万个品种的新型粒子。这些新型粒子也许是64组,也许是640组。总之,新型粒子之间按照10个组成内核、38个组成核外圈层的模式,构建成更复杂的微观粒子;内核、核外圈层的出现,可能是某些具有趋向特征的新型粒子主导的。内核粒子序列及其它粒子序列的编码方式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千差万别的。正如微生物和病毒的编码序列和动态模式是无限演化的。我们可以勾勒一下,极粒子由简单序列结构向两种新型粒子衍化的过程。

    第一种由极粒子衍生的新型粒子,称为阴爻型太极粒子。

    阴爻型太极粒子

    从图像上,阴爻型太极粒子依然保留着极粒子占据主体地位的旋转轴心,只是它变得厚重、稳固而灵活。整个太极粒子就象一个飞速运转的自旋轴心。它是不设防火墙的飞舞的萝卜,很容易在环境质场里被裹挟进浪潮里。如何保证自身的延续呢?一是通过复制自己;一是在环境质场的磨砺里衍生出无数个多层次的多维度的自己。

    第二种由极粒子衍生的新型粒子,称为阳爻型太极粒子。

    阳爻型太极粒子

    阳爻型太极粒子的黑色元素显得缩减很多;这主要是显示它更趋向于隐性、多维度化。我为什么要把由极粒子衍生的两种新型粒子,在名称上作如此布局:阴阳+太极。这是由于它们可以在经典道学、河图卦象系统和宇宙物质衍化逻辑,三者实现汇聚点。这个汇聚点,相当于打开理论、传统与客观世界之间内在逻辑体系的钥匙。道原质,相当于0;极粒子的出现,寓示着(0,1)编码方式的出现;阴阳两种太极(爻)粒子,是由极粒子(0,1)动态模式繁衍的,是最初的或绝对意义的2;但阴阳两种太极粒子,在河图和洛书里分别代表一个数字0或1。注意,河图与洛书里的象数意义的0和1,这是两个数字象征;本质上它们依然是2.象数意义的0和1数字;与编码动态模式的(0,1)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维度。简言之,象数意义的0和1;它们是由二进制的(0,1)编码动态模式衍生出的抽象概念;但本义上,它们依然是2.而阴爻型太极粒子,相当于河图卦象里的黑色粒子;阳爻型太极粒子,对应的是河图卦象里的白色粒子。敲黑板,格外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阴爻型太极粒子,并不是河图里的阴爻质体(符号);阳爻型太极粒子也不对应河图里的阳爻质体(符号)。因为,河图卦象里的阴爻和阳爻,它们皆是由阴爻型太极粒子,和阳爻型太极粒子构成的。

    比如,在《河图》正序机制里。阴爻质和阳爻质分别可以由黑白两种颜色的太极(爻)粒子构成。爻粒子,即太极粒子;爻质体,用八卦爻符表示。如图:

    阴爻体的河图构造

    阳爻体的河图构造

    把黑白粒子转换成,黑白太极(爻)粒子,可得到由太极粒子按照某种编码动态模式构建起来的阴爻质体或阳爻质体。另外,在《河图》逆序机制里,爻质体的编码方式转变为:

    阳爻体(5阳,5阴);阴爻体(4阳,5阴)。

    宇宙物质的衍化机制里。阴阳两种太极粒子,又衍生出无数种新型粒子;它们在维度、能量波和质量及自然属性参数方面是千差万别。因此,这层意义投射到河图上;黑色粒子即囊括出无数个粒子维度。但按照化繁为简、注重结构层次和机制原理的浓缩方法,可简化其维度涵义。那么,阴爻型太极粒子与阳爻型太极粒子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这个问题可转换成:男人和女人是否存在性别互换的可能?假若两种自然属性的微观粒子存在相互转换的机制,即会发生什么后果?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成年男子倘若可以随意转化为女性;这将意味着社会文明体系的急剧萎缩。因为稳定而牢固的自然属性,就象房屋的地基一样重要;倘若这个自然属性是极不稳定的,即会引起既定体系的迅速崩溃。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两种太极粒子的阴阳属性一旦形成,这种既定的自然属性是不可侵犯或随意调换的。那么,如何弥补阴阳属性的差异造成的格局漏洞?即通过不断的粒子突变、粒子重组与繁衍机制,不断推进微观粒子自然属性的多样化、多维度化;毫无疑问,这些衍化机制,仿佛蛋白质DNA的螺旋结构,将最初始的阴阳两仪属性进行了体系构架;这种螺旋构架,并非带着某种智能意志或世俗逻辑,而是源自宇宙道原质的自然而然的整体性。太极阴阳图谱明确寓示了这个论断。

    太极粒子的阴阳属性,并非可与自然生命的雄雌性别等量齐观。太极粒子的阴阳属性,是象征意义;以河图里阴爻和阳爻的两种基本结构类型的微观粒子为代表的。简言之,道学里的阴阳属性,它的内涵是指特定的阴爻型太极粒子,和特定的阳爻型太极粒子;及其衍生出的多维度、多结构层次的衍生粒子类型。但如果鉴定衍生出的微观粒子类型;通常是依据它们在维度的隐性与显性、能量强弱、内核轴心差异等具体参数设置的一种评价体系;而不是实质意义的雄雌意义。按照上面的逻辑推理,微观粒子的既定的阴阳属性是不可逆转的;那么,我们却可以通过探究粒子流的动态机制,还揭示微观粒子的动态过程里,对于物质内核及周围圈层粒子产生的结构影响。注意,我们探讨的主题,不是讨论阴阳属性的调换或变异;而是讨论粒子动态及其产生的连锁反应。

    在现代经典物理学领域,质子、中子和电子代表几种主流的微观粒子;它们之间的自然属性是稳定牢固而不可互换的。但通过使用粒子对撞的方法,使铁原子外部的中子或电子发生突变或转移,这是可能实现的。简言之,即是使用一种特殊粒子干扰或撞击另一种类型的粒子;但并非任意两种特殊粒子皆是可能产生某种碰撞火花的。这显然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两种微观粒子皆具备可能相互传导或感应的自然属性。譬如,用一只铁球去摩擦一只塑料球是难以产生火花的。但一只铁球和一只铜球急速碰撞是火花四射的。矛与盾,它们的内在自然属性必须存在某种相互激励或唤醒的敏锐度。这里,它们都是彼此的诱导介质。二是两种微观粒子可以临时形成共同的某一运作机制。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譬如,地球、月亮和太阳它们构成一条直线的概率是很低的;但当它们构成一条直线时,即上演日食现象。它们虽然各自有着自己的内核及圈层结构;但彼此产生跨空间共鸣的频率是罕见的。那么,为什么地球没有与其它类似太阳的恒星产生美妙天文奇观?这是由于,地球、太阳和月亮它们既有自身独特运作机制,同时它们也构成了更大的一个整体机制。这个逻辑也适用在微观粒子领域,倘若两个粒子绝对不可能或排除任何偶然因素地构成一个更大的共同机制,它们之间发生吸引、碰撞或螺旋突变的概率也是微渺的。从这个意义上,物质的衍化机制虽然极其繁复多样而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它们朝着更复杂、稳定而良性态势衍化的概率仍然是极低的;物质世界的衍化历程是蜗牛式的缓慢,也需要许多必要条件和资源能量的共同整合。在河图卦象系统里,由无极变成太极,在自然衍化进程里是跨越亿年的;而由太极生两仪,可能又需要跨越浪漫的孕育期;但两仪生四象,应该是进程稍微加快,因为四象所确立的四大质态系统,它们的活跃度和机制重叠概率是显著上升;再由四象变八个卦象,这个过程又有提速;由八卦衍化出六十四卦象,进程速度依次递增……由简单纯粹到繁复多维度的过程,意义非凡。

    微观粒子之间的动态机制,如何干扰了质态内核及其它自然结构的连锁反馈。在河图卦象系统里,某个卦象的内圈层粒子流里掺杂进外来粒子或诞生新粒子;我们把这种新粒子对卦象的干扰过程,定义为粒子动态机制。类似于人体内长出肿瘤,或雌性哺乳动物子宫里入侵的精子。我们如何理解卦象的动态机制的开启或关闭窍门呢?那种类似渴求蚌蛤般随时开启动态机制的微观粒子,可能非常稀少。一种特定的动态机制,应该只对某一气质类型或特定维度的微观粒子存在感应效能。例如,同是金属类型的铁、铝、锆、钠之间不会发生粒子感应或化合现象;这说明同源型或亲源型的粒子之间的不能开启对方的动态机制。但金属元素容易与酸性或碱性粒子发生化合反应;换个逻辑,金属类型的原子结构的动态机制,与酸碱型粒子之间存在感应;酸碱型粒子可能承担了开启某些金属类型动态机制的自然功能。我们还注意到,同是酸性粒子的新源型粒子之间也可开启对方动态机制。譬如,氢和硫在高温下也能化合;氢氮氧硫四种元素可构成NH4HSO3化合物。这说明,在宇宙里可能存在一个庞大的粒子家族,它们专职承担了开启物质内部动态机制的自然活性。那么,雌性哺乳动物的受孕和经典物理领域的物质化合反应,二者表达的动态机制是否等同?显然不是,前者是繁衍机制;后者是化合机制。繁衍机制是编码形式或基因的复制或重组;化合机制是狭义的粒子动态及其结构整合。在现代材料科学领域,观察检测各种物质粒子之间的可能存在的相互吸引或发生化合反应的动态机制,这个过程是极需耐性的。因为许多物质元素之间难以发生剧烈的或缓慢的吸引与感应;它们内部的既定结构、质场力是难以有效撼动的。我们可以设想,河图卦象系统里那些独狼般行踪孤单的单个粒子;极大可能是源自同圈层的粒子流在高温或磁场动荡的环境里碰撞诞生的。其次,才可能是某些来自环境空间的活性粒子或放射型粒子流的极速入侵,与内圈层粒子产生类似化合反应后诞生的新型粒子。我们把前者动态机制称为“内源突变型动态机制”,同一卦象内的同圈层的两种粒子发生重组的概率较高。把后者源自环境空间的粒子流入侵,称为“资源入侵式动态机制”,显然是环境因素剧烈变化及某些具有独特活性的粒子流,开启了动态机制,这种情况在高温高压环境或放射性粒子漩涡里比较常见。

    内源突变型动态机制

    在内源突变型动态机制里。两黑、两白、或一黑一白的两种弱质场粒子的剧烈碰撞重组,是可能诞生出一个黑粒子或白粒子的。但这个过程必定伴随着质场褶皱、极粒子释放、能量波变化或能量放射。同圈层内的粒子流是如何产生碰撞的?这是极其罕见的偶然事件,它的发生概率相当于月球上的一颗陨石砸进地球上的一眼千年古井。因为同一种微观元素内部的几种粒子流,它们即使和睦共生在同一质场内;但它们的自然属性依然存在质场隔离或维度阻断。这是比较好理解的,例如人体是由骨骼、内脏、血液、头发丝、趾甲等物质构建的;这些零部件就象一些不同类型的粒子流;显然它们皆同时存在人体生理组织这一整体质场内。即使人体的趾甲和血液皆是源自人类物种的生态机制;但趾甲和血液本质上分别隶属两个维度的不同物质,趾甲不能溶入血液,血液也不能溶入趾甲。这种维度隔离机制,同样存在于微观物质内部。例如,黄金元素,它的质子数是79,中子数是118;即使它的质子和中子融入在同一质场内,但它们的维度隔离机制依然存在;金的质子,金的中子这两种粒子是相生相克的逻辑模式。按照正常逻辑,质子和中子是不可能发生碰撞反应的;同圈层的中子粒子流,也极少以两两相撞的形式诞生新的(金)中子。宇宙里虽然微观粒子的类型种类成千上万;但具有内层粒子流自我碰撞与合成能力的,是极度稀有的。按照逆序机制的逻辑,仍不排除这种自我变革式、内源突变型动态机制的发生概率。

    资源入侵式动态机制

    在资源入侵式动态机制里。来自环境空间的入侵型飞速粒子流,首先可能被外圈层密集的类似镀铬膜的防御型粒子流网络捕获与驱离;但某些带有强烈腐蚀性能的活跃型粒子,它们海盗式的劫掠策略可能利用高温高压的船帆与防御型粒子流的掉队粒子进行捆绑式渗透。在这转瞬即逝的劫掠行动里,仅有极少数特殊类型的粒子家族可能摆脱玉石俱焚的悲剧后,实现对内圈层粒子流的干扰或变革。但入侵型粒子,与被入侵的靶向目标体之间,并非随意构建的一种关联式动态机制;它们彼此建立的生态逻辑链条,是双向或定向筛选的。例如,寄生在动物或昆虫体内的冠状病毒,通常不会入侵或攻击草本植物;而且药物类型的草本制剂甚至对某些动物类型寄生病毒有灭杀防疫功效。那么质态衍生链条上的五花八门的病毒类型或微观粒子,并无普遍的维度渗透力。维度阻断或质场隔离,正是奠定物种阻断或免疫机制的基本原理。

    河图的大有卦,内圈层那颗犹若启明星在白色串联粒子流里忽隐忽现的黑色粒子,向我们展现出一幅通向粒子干扰与动态机制的密码之门。倘若我们未来彻底揭开了其中奥秘,并且掌握或创立一个由活跃型粒子家族构成的、可以对多种维度的质态展开入侵或干扰的粒子谱系;则可能按照科研工程的技术需求,而设计并研制出带有多种维度自然属性的特殊材料。那将意味着人类通向宇宙太空领域的新纪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三章 河图的【大有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hs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