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辛命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传播儒释道思想!
《庄子·外物》说了一个有趣的寓言。
有个叫任公子的,在东海边钓鱼。他用的钓具与饵料骇人听闻。他专门打造了巨大的钓钩和粗黑的长绳,用的饵料是五十头牛。他坐在会稽山上,把更为巨大的钓杆投入海中……
所有见过的人都在嘲笑,这叫钓鱼吗?果然,任公子天天去垂钓,一年过去了,一条鱼也没有钓上来。
然而,忽然有一天,有一条大鱼咬钩了,它牵着大钩钓沉入海中,又急速的跃起摆动鱼鳍,涌起的巨浪象山一样,海水震荡不己,发出的声音有如鬼哭神嚎,千里之外的人都听到了这种恐怖的声音,感觉到十分的害怕。
过了很长的时间,大鱼精疲力竭,任公子叫来几百人把鱼拉到岸上,好家伙,趴在沙滩上的大鱼就像一座山。
任公子叫人把鱼切开制成肉干,分送到各地,从浙江之东到苍梧以北,没有人不饱吃一顿以至于看到鱼肉就想吐的。
这件事发生之后,那些有着小聪明又爱好谈论的人,都大吃一惊,奔走相告,他们拿着小鱼杆细钓绳,拴着小蚯蚓,走到水沟边,守候着泥鳅鲫鱼上钩,这样子能钓到大鱼吗?
庄子说了这个寓言后,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意思是说,以浅薄的学说做标榜,去追求高名美誉,这样距离领悟大道太遥远了。所以,未曾听说过任公子钓鱼事迹的人,就没有办法治理天下,因为相距实在遥远。
庄子说此寓言的道理,可用一句话概括:谋大者不在小利,志远者岂在朝夕。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图眼前之利,刻苦自励,为学治事,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伟大人物。
02
宋朝的范仲淹,他年轻的时候寄居寺院读书,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划为四块,早晚各两块,聊为充饥,留下大量的时间刻苦攻读,这就是“断齑划粥”故事的由来。
后来他到应天府学院读书,生活依然清苦,有同学看不过去,特意从家里带来了丰盛的美食请他享用。但几天过去了,该名同学发现他送的食物都变质了,范仲淹却没有动一筷子。同学有责怪之意,范仲淹带着歉意解释说:“我已经习惯了喝粥,担心一旦享受了美食,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有一次宋真宗路过应天府,城里万人空巷,都跑去大街上一睹龙颜,学院的师生也跑去看热闹,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静静的在学堂内读书。一位同学特意跑来拉他同去,他说:“早晚得见,急什么呢?”头也没抬继续读书。
范仲淹是个有大气魄的人物,他高中进士之后,步入仕途,在地方官任上政绩卓著,后来被拔擢为丞相,主持中枢,发动庆历新政,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欲为天下扫尘除弊的赤子之心可感昭日月。也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之作。
范仲淹的志向可谓大矣远矣,他对物质的要求就象庄子在《逍遥游》所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对物质的要求极俭,才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大的事业上。
老子说“俭故能广”,这个广,一方面说,对物质的俭约可以使同等数量的资源满足更多的人享用;别一方面可能也有这个意思,对物质的需求少了,就能把追逐物质的精力扩展到更有意义的领域。
我们常说儒家与道家的主要区别就是有为与无为,范仲淹努力于事功可以说是有为了,但此种有为道家并不排斥。道家说的无为也并非啥事不干,实际上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无心而为,就是说你不要带着名利的心去作为;二是顺应规律而为,这一点儒家也是认同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有顺天而为,无为而治的意思。
03
我们回到道家,道家所谓的“大”、“远”当然是对道的追求,老子在描述道时,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个道广大无边,普遍周延,它类似于一个整体的存在。在道家的语境中,其悟道的圣人,就是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世界。
儒家的圣人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耳。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也……”有的人批评王阳明呈意过高,世界上根本没人做得到。其实,王阳明先生表达的意思,也不过是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世界罢了。以整体的观念看待世界,物我无分。我们常说,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王阳明的话与此也完全的切合。
儒、道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在《庄子》一书,孔子经常以得道高人的面目出现,这绝不是偶然。学界有一种说法,庄子先学儒,后学道,庄子所学之儒是颜回之儒。如果读一遍《庄子》,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对颜回的褒扬无以复加。
不管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人生的修养要求大者、远者。其至大、至远者,就是无私无我,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天地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