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阶段看过一本书叫《焦虑突围》,讲的是现代每个人都存在焦虑,焦虑存在于成长中,存在于选择中,存在于社交中,存在于各种职业中,也存在于本应美好的爱情中。其实说白了,焦虑无处不在,症状轻微的可以自愈,症状严重的,可能就会形成神经官能症。 一般不合常理的,偏离了正常的行为模式,我们都可以称为神经症。神经症患者常常感到自己为难自己,别人为难自己,自己和别人都是自己路上的绊脚石。
如何分辨周围的人群,包括亲友同事,谁有焦虑存在呢,我们自己是否存在焦虑呢?
这两天阅读了一本关于神经症人格的书。是美国的卡伦.霍妮写的心理学书籍,书名就能看出是关于这个时代的人的,名叫《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阐述了霍妮文化神经症理论的基本主张,详细论证了文化因素与神经症形成之间的关系。
作者 卡伦.霍妮卡伦.霍妮被公认为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主张以文化决定论替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她的重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的新方法》《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等等。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首先从神经症的文化及心理内涵论起,接着抛出为何会谈起“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重点是对焦虑的解读,指导读者怎样观察一个人对爱的追求、对权利、金钱及名望的追求是否是正常的,是否因为焦虑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霍妮对神经症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分析解剖,对神经症的外在形式:对爱的病态需求、性欲在爱的病态需求中的作用、对权利、名望及财富的追求以及病态的竞争等,都深入的给予了剖析解读和一一对应的行为案例。
这本书既是一本心理学,我觉得也是一本具有哲学范畴的书籍。书里面对每一种神经症的外在形式的描写都具有辩证的观点。所以有些地方比较难把控,对是否具有神经症的辨别有些难度,主要对中间模棱两可的过度地方有些迷茫。但是作者用生动的案例来给予读者一个直观的解释。
例如对焦虑和对爱的追求,到底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病态的,我们觉得难以判别。作者举了一个爬树的列子:正常的人想要爬树可能因为想要到高处去看风景或是其他的想法,但是如果这个人后面追着一只食肉动物,那么这个人爬树的原因就是因为恐惧,他没有选择,必须就近爬上一棵树,当然如果旁边不是树,是旗杆或者其他可以爬到高处保命的地方都可以。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前者是因为内心的想法,后者是出于恐惧的需要。
所以同样的道理,无论对于追求爱还是追求权利、地位或者名望,只要不是出自于自身积极的想法,不是出于满足幸福快乐的愿望,而是出于有安全感,有依赖感的需要的话,这就不是正常的,是焦虑产生的行为。而焦虑是神经症产生的原因。
说实话,看完这段的描写,我深深的怀疑,向我一样的人,为了糊口、为了家庭而奔波,而且拿着为数不多的薪水的人,是不是都是因为焦虑的原因才去工作的,毕竟不工作就没有薪水,不努力工作就没有钱购买房子,那就可能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就会陷于深深的恐惧当中。
所以特别羡慕那些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工作的人,那些敢于一言不合就炒老板鱿鱼的人,这些人才是正常的人,他们是因为满足幸福快乐而工作的人。
同时我又觉得原来神经症的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作者说到构成神经症的最常见的动力中枢是:一方面可以掌控他人,一方面又希望被所有人爱;一方面顺从他人,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充满着矛盾的冲突心理。
这些矛盾的心理还表现在方方面面:缺爱的人却害怕被爱,总是预想自己会被人拒绝,预想别人会认为自己别有动机。
这使我想到经常看到一些俗称的“网络喷子”,他们一般不问青红皂白,不问事情缘由,英雄也好,恶徒也罢,好事也行,坏事也一样,一心只想喷喷喷。这些人是否就是作者笔下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呢?当然可能很多人都具有时代神经症外在形式,不过还不至于病入膏肓,就像前两天看的那本书《别慌,还可以再抢救一下》,我们应该还是可以抢救的吧!
所以,我们寻求的是爱还是安全感,这依然要回归自己的本心,还需要自己问自己。这就要说到我曾经阅读的另一本书《我们头脑里的导盲犬》,那本书里告诉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认识真正的自己,才能正确对待人生,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么在这里,我想说,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出于爱还是安全感。也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是正常的人。
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人,包括我们自己,以为我们都知道自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包含着病态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爱,其实不过是出于内心的焦虑。你还正常么?我还正常么?他还正常么?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我已不能分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