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行为学其实不是《影响力》这本书,如今却在有趣的案例中被罗伯特带上反套路的战场上,不得不说即使“中毒”很深————现在眼观八方身边都是满满套路,却能在在观书后心若明镜。这也许就是俗话“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的感觉。
“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但我不愿意你再为我铺路”结合当下正旺的一部连续剧——关于近代秦商女首富周莹的人生跌宕《那年花开月正圆》,把书中理论和片中开头周莹与养父跑江湖行骗的情景相结合:分别把《影响力》第二章“互惠”与第四章“社会认同”分享给大家,一同来体验从古至今从未out of day的生活版套路!
————————分割线————————
先上案例:
(一)“社会认同”篇
一开始,周莹随养父在泾阳的街头卖艺,他们无论多么卖力吆喝,周莹甚至用钢刀砍养父来体现其内功深厚,一切的一切都无法吸引吃瓜群众大方地施舍。此时,一壮硕的大汉说他要亲自试试养父的气功是否能扛住他的大力,并提前将旁边的板凳砍碎以达到威慑卖艺父母与群众的效果,大家便瞪大眼睛并好奇到底该如何收场。然而养父“血溅”倒地那一刻,周围突显一个吃瓜群众(我们称他为A)便拉着大汉不许他走让他给钱,同时出现另一个吃瓜群众B在一旁吆喝“太可怜了”并舍下重金,摇摇头走了。于是,本是打算落荒而逃的吃瓜群众们都嘟嚷着太可怜了并施舍重金。让父女两挣得盆满钵满。等等!其实应该是让五个人挣得盆满钵满。
“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但我不愿意你再为我铺路”而这个布局就是典型的社会认同原理,即“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会导致一种叫作“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旁观者在不确定情况下无法立即反应出合适的行为,只要其中有人做出一个确定行为,有样学样,社会认同原理就发挥作用,会使作出这个行为的雪球越滚越大。
“我们会根据他人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所以父女一开始找来的吃瓜群众A和B都是站在茫茫人群中的不起眼角色,他们能引起周遭人的共鸣,并把自己捐钱的确定性行为影响到其他吃瓜群众CDEFG...... So 分钱的时候主演和群众演员利益均沾,无可厚非!
(二)“互惠”篇
通过这一篇章我明白中国“礼尚往来”其实是世界通用的,在整本书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互惠”原理的结合使用。这个必杀技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但我不愿意你再为我铺路”周莹在第一次遇到吴聘时,没有傻乎乎去讹诈他,而是拿出“祖传玉佩”以先示好的方法想让对方出价收购。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周莹知道大户人家有钱,但没有技术含量的“抢”是行不通的,必须拿一物换一物,即使价值严重不匹配,也是一个“具有主观人文感情色彩”的物件,很容易让对方主观动容并掏出与之相匹配的价格。当然,吴家培育出来的长子不是九村烤脑花,他知道此物即使听起来很“炫酷”但非自己所需,名言谢拒。此刻,周莹的降价回价就显得破绽百出。所以没有无价值的交易,“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就像克利须那协会的募捐技巧——在机场给“目标人物”一份小礼物(他们很清楚这些小礼物并不是人们想要的),让其碍于颜面不得不捐赠。互惠原理就是这样触发了某些情况的不平等交流,能够让人产生亏欠感,最终会报以大得多的恩惠。而本章在最后也明确善意自然应当以善意回报,可对销售型策略没这个必要,我们该拒绝时需要明确,或者置之不理,更甚可以抢先出手,不让请求者借用它的力量,避免跟互惠原理发生正面对峙。比如吴聘可以在看到周莹走过来时提前给她二两银子便可打发走人,也不至于后来“讨价还价”还出五两银子。
文章从引言到第一章讲述影响力的存在与威力,第二章互惠原理,第三章承诺和一致,第四章社会认同,第五章喜好,第六章权威,第七章稀缺。每章节以“总—分—总”的形式,从“普遍存在的事实到特例分析,再到原理产生背后的逻辑分析,最后到破解原理的方法论”给我们清晰的思路避免被套路框中。如果你是感性的人,也是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读者,更应该好好品读后参照自己的行为一一修正,回归理性就是这本书给你的最大财富,我们能以一本书的价值“拯救”更多财富的流失,何乐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