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课笔记——思维方式

心理课笔记——思维方式

作者: 聆心2016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17:21 被阅读94次
    by 聆心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心理四大收获之二——思维方式。

    (ps:四大收获是“心理,思维方式,看人,见人说人话”)

    人的心理=思维

                    =精神

                    =意识

    人类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有别于动物,比如狗思维的直接和发散性。所以有了人类思维后,人与真实世界就拉开了距离。所以老师再次重申学习心理,就是要回恢复感受,回归精神家园。

    我想问老师,是活成狗吗?

    看他老人家沉浸在人类思维的非真实世界里,就生生把问题咽下去了。

    下课后自己琢磨了一下,给出一个答案:是学习狗的精神,目的是超越狗,而不是活成狗。用人类思维概括之就是“长狗精神,活成……狗人”

    思维方式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这一点,对人对国家,都适用。

    在这里,老师讲了我们国家建国后经历过的三种思维方式。文革时的对立思维,改革开放初期的实用主义思维,再到现在的对立统一思维。

    这跟西方国家的思维是非常不同的。

    前者的集权,契合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合一理念,举国之力,齐力断金。而西方的选举制,关注的则是个体,造成的是一种分裂和能量分散。

    so,China won!

    关于中国梦。

    老师说它的诞生是“中国醒了”的含义!我想,可不可以把它理解为,有了中国梦这样的一个目标方向,我们整个国民就才会凝心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劲往一处使。

    还有一个关于南北方人坐座位的例子,北方人喜欢靠后,而南方人喜欢往前,暴露的也是思维差距。

    思维,决定腚位。而现实世界里面,我们只能通过腚位,去追索他的思维方式。

    推及到教育身上,对于孩子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如果能够在这些细微之处做好言传身教,在孩子成长的某些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构建起健康稳固的自信系统,那孩子不成材才是怪事。

    这让我联想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哪些学段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呢?众所周知的一年级,初一,高一应该名列其中。

    而究竟是哪些阶段,该做些什么样的培育工作,具体如何实施?是我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收纳下来。

    学心理的思维方式,包括两方面:

    从宏观上来说是,“把人当人看”。

    从微观上来说是“信”。

    01思维方式一——“把人当人看”

    它的反面是把人物化,对应的标志性语言有“必需,应该,一定……”。

    其外延包含“把孩子当做孩子”,

    “大人当作大人”,

    “把老人当做老人”,

    “把男人当做男人”

    ……

    在此,老师举了老人接嘀嗒水的例子,说明“把老人当做老人”,才是真正的看见和接纳他们。一味的去改变他们,意味着打破他们的固有思维系统,对老人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这跟我头脑里关于一些在儿女,各种指点面前,老人们变得手足无措,两眼茫然,失去生命活力的画面形成对接,也可以用来解释倔强的老人们反而显得年轻有活力,遭受某个打击之后,一下子衰老的现象。

    思维方式,也就是俗称信念系统,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被儿女们硬性改变无异于精神家园遭遇了一场暴力拆迁,对老人们来说,这种改变往往是毁灭性的。

    反观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试图改变父母的一些思维方式和习惯。

    上个周回家,看到母亲又买了一些不太新鲜的小杂鱼,我就转而让她买点贵的,好的,有营养云云,当时觉得自己还很照顾母亲的感受,态度表情很温和,循循善诱。

    只是母亲低垂着头,像做错了事的小孩子的画面,始终让我觉得哪里不对。现在有了答案——我并没有真正的用看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的眼睛去看母亲,这个背后是充满着粗暴和冷酷,丝毫没有真正的爱可言。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的“孝顺”,是有其科学性的,值得每个儿女去反思。

    02 思维方式二——信

    信=关系

    而“生命就是关系”。

    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事儿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关系决定着成年人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位列人类生命需求里的第二层级,是最基本的需求。

    可见其其重要性。

    良好关系的前提是“信”。

    关于这个“信”字,同班同学金玉说想她破头也没想出来。我想,那还是没想破头,因为想破头就意味着脑洞开了呀!反正我想的脑胀,有点头疼,这个知识胎,有点难产。

    勉强生出来的是:

    “信”是“信任”。

    在关系中,你只有信了,才能任其所为,上升到从心灵层面去做事。从精神层面,这应该是一个对对方敞开的能量状态。放开和暴露是类似的,会让对方有安全感。彼此之间,就呈现出流通的状态。

    反之就是封闭。

    做事的时候就停留在物质层面。呈现出的就是戒备的不安全感。关系必然是死的,不流通的。

    教育上常说的一句话“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更相信和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里我所说的是前面的“亲”。良好的关系的前提是有浓厚的信任,老师信任学生,学生信任老师,自信和信他的互融,产生本句后面的“信”——相信。

    所以说,你永远改变不了一个人。

    要改变,只能从关系入手。

    而良好的关系的前提一定是信。

    这要需要,自信和信他。

    要满足对方的安全感需求,可用方式是——暴露。

    暴露分四个层级。

    兴趣爱好。

    态度。

    自我和人际关系。

    隐私。

    艾玛,似乎终于串起来了,好费劲。

    另:

    关于“看别人不顺眼,是你心胸太狭窄”的理解。

    人都是由“自我”去看“他人”的。先由自我意识,然后,用这只眼睛去看世界,就如同上帝造亚当,之后拿出亚当生命的一部分去造夏娃。

    所以在每个人的世界里,每一份关系都是“先有我,再有你”。

    所以看不惯别人,其实是看不惯别人在自己心里的投射。是自我的疆界太硬,别人进不去,所以说是自己的心胸太狭窄。

    “我在说你的时候,其实是以我为中心”。

    我想这也是“听话听音”的根本所在。

    TIP:

    1.两点小常识。

    一是孩子在2到3岁,萌生自我意识,具体标志是有时候会说“我的杯子”类似语言。

    二是科学思维和心理思维的两大区别。

    科学是先理解后相信,

    心理是先相信后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课笔记——思维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pf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