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随手刷到了热播剧《小舍得》的一些片段,剧情很真实,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当下中国父母最为真实的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近些年越来越热门,这个主题之下衍生的课程特别多,许多妈妈们都知道《正面管教》,为什么还是解决不了我们在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呢?
今天我想换个思路,换个角度和大家聊聊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电视剧里,三个孩子,欢欢,子悠,米桃,是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他们对大人的世界认知和感受完全不同,对学习的态度也不一样。欢欢感受到的是佛系无压的真善美,子悠感受到的是成人世界有条件的爱,充满竞争,奔跑,压抑!米桃感受到的是现实生活里无法跨越的经济鸿沟与童年差距。为什么同一个班级,三个孩子对于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完全不同,性格和想法也不同?原因就是,他们从出生就接受了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父母教育。
我经常听到家长吐糟孩子小学的任课教师水平不好,影响到了孩子对语文数学的认知水平。
同样的道理,那么我们父母作为孩子最贴身的老师,给孩子的成长教育,性格教育,情感教育,是否“水平足够”呢?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是父母,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和世界观!
而这一切的塑造和教育却都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备课就上课了,依靠直觉,依靠本能,依靠我们自己的认知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子悠妈妈,欢欢妈妈,米桃妈妈,三个人对于生活有她们各自不同的认知,对教育孩子也持不同的观念。我们无法去评判谁对谁错谁更高明。因为这些认知就是她们过去几十年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情所沉淀给他们所有的感受和“道理”。她们能够给孩子的就是这些用痛苦,用教训,或者收获,积攒下来的“人生经验”。
毋庸置疑,我们都是这样的妈妈,我们都在穷尽我们所以的认知来教育孩子,帮助孩子。
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最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变量因素:环境。
环境是最大的变数。
我父母年轻的时候,最好的工作是厂矿企业政府机关公务员,那个时候社会对人才的选择标准是:踏实勤奋。我毕业的时候,父母依据他们几十年前的择业标准,逼我考招教,考公务员,几经折腾我终于如愿辞职,选择了创业的道路,我知道这个时候社会对人才的选择标准是:终身成长,时时创新,拥抱变化。互联网时代,职业变化成了常态,快速的学习迁移能力,才是生存之道。下一个时代,我们的孩子们,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我们不必杞人忧天,也不要加重焦虑。
在这里,我们只需要明白一点,我们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子悠妈妈成长在一个组合家庭,原生家庭的经历,和自己婚姻里受到的委屈,让她认为只有努力学习,上进争气,才能被娘家认可婆家尊重,可是儿子的出生环境和她全完不同,子悠不需要去靠竞争来博取父母长辈的肯定和爱,自尊也不是他人生的最大需求,他要的是快乐,一场足球就可拥有的快乐。
那么为什么子悠妈妈看不到孩子的诉求,看不到儿子和她成长的环境完全不同呢?
那是因为,儿子只是她的“投射”。
什么是心理投射呢?
心理学所说的“投射”,就是指我们会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别人身上,推己及人地认为别人也应该和自己一样。
子悠妈妈,就是把自己对于原生家庭,对婚姻生活的所有认知,都投射在孩子了身上,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人要获得尊重与爱,唯有优秀这一条出路。甚至,她对自己母亲人生与婚姻的曲解,都诠释在她教育自己儿子的过程中。在亲子关系中,这种投射,就呈现为“精神控制”。
那么一个母亲,把自己不恰当的个人认知“投射”在孩子身上,会怎么样呢?我们先不说电视剧里的人物结局,我们举一个小例子,一个婚姻失败的母亲,会反复告诫女儿,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婚姻不可信,或者经常抱怨哭诉自己命运的悲伤,如何如何受到伤害,会让孩子渐渐产生“投射认同”,注意了,小孩子是最容易对父母的观点“投射认同”的!那么这个女孩长大后,当她面对自己的婚姻伴侣时,母亲所传递给孩子的“婚姻观”早已根深蒂固,因为防御,不信任,恐惧,这个女孩一定会作出相应的举动,会带着防范与质疑的眼光看待丈夫的一切,很自然误会与偏见就产生了。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许多人会因为原生家庭投射在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纠结于事业发展,婚姻关系,财富能量,人际交往等许多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创业者,企业大老板,资产做到上千万的时候,会毫无保留全部投入所有身家,甚至负债再投资,不断循环让自己处于一种高压,痛苦的创业环境之中,心理学家进行了数据追踪,发现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打击,或者心理暗示,早已经让他们习惯了承受痛苦,焦虑与压力,这种熟悉的体验,父母在童年时期留在他们生命里的“投射”,久而久之,他们也接受并且认同这些评价和观点。父母粗暴的言语或者行为让孩子在“配得感”方面受到了伤害,自尊水平下降,自我认同感偏低,“投射认同”成了跟随他们一生的影子。
有人在事业晋升,机遇来临的关键时刻,本能的反应是自我否定,害怕恐惧,选择落荒而逃;有人面对特别优秀甚至仰慕的异性追求时,内心过度自卑,“配得感”不足,反而主动拒绝对方,最终却选择一个“配不上自己”非常糟糕的伴侣,才觉的安心;还有许多人辛辛苦苦挣到了钱,却一定会想办法把钱再挥霍掉或者随意投资折腾掉,总是让自己陷入贫穷和窘迫的境地。
有许多父母,并没有这样的觉察,没有觉察到自己身上有原生家庭父母留下的“投射”,会惯性使然,继续投射给孩子,许多家庭,三代人的错误认知,都投射在了孩子身上。我的一个亲戚,从奶奶到妈妈到女儿,都是离婚单身,大家口中所谓的“命运”,其实就是三代人都没有觉察并改变这种“投射认同”。
许多人知道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会怨恨父母,这是不对的,我们也没有资格去原谅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完全地理解了接纳,在那样的社会化境下,生存情况下,他们的认知水平就是如此,他们也在尽其所能地爱我们,所以我们能个做的就是理解,放下,解决好我们为人父母这部分的“投射”问题。
我在三年前就开始不再讲任何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了,因为许多的工具,方法,都是依靠行为去影响结果再形成习惯的循环。我读了许多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也给别人讲课,但依然解决不了我面对孩子时的“控制”“投射”,我知道是我内在缺失的部分始终没有修好。
于是就开始转向研究个人疗愈,个人成长方面的内容。教育好孩子,根源是先关注我们自己的成长。
就像我一开始提出的“认知”,父母的认知提升太重要!我们永远没办法教会孩子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对于时间管理的认识是错误的或者缺失的,我们就没办法纠正孩子的拖延,面对他的磨蹭,我们只能发飙,斥责,当我们用负面情绪来掩饰我们的“无能为力”时,这个时候,我们对孩子吼出去的每一句刺耳的话,都是在“投射”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我们对自己这方面知识无知的焦虑。所以真正让妈妈抓狂焦虑嫌弃的不是孩子,其实是我们自己。
一棵小树生长的过程中,出现树叶发黄,这个时候要治的不是“叶子”,是检查根部,检查土壤。叶子是呈现的结果,就像孩子的分数,当孩子考试分数不好的时候,我们要检查的根,是孩子的学习兴趣,方法,路径,内驱力是否出现了问题,而土壤是我们自己,我们给孩子的培育环境是否也出了问题。
可是许多父母在看到“分数”这个呈现结果的时候,连检查树根和土壤的耐心都没有,一句“都怪你不好好学习”的指责,就给孩子做了诊断,“不好好学习”依然是现象,不是原因,我们太缺乏反思的耐心和勇气了,反思就意味着要承担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抱怨,指责是推卸责任甩掉包袱,最简单的办法。成年人的人生智慧不一定有多少,但是这种把责任推给孩子却成了许多人的本能。
盘到这里,大家应该清楚,我们真正需要去学习的是什么了吧!
没有谁可以仅仅通过读一本书,听几节课就能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原因是,这些东西改变不了你,我们没有成长和改变,也及没办法却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了解了我们的投射,接下来说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
很简单,我们要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来看。
这句话听起来让人很奇怪,可是,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把孩子“物化”了,并没有给予孩子应该有的尊重。
人是,独立的个体,人是情感独立,情绪独立,思考独立,行为独立的,独立个体。我们给予了他生命,可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独立空间呢?
大家知道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是什么吗?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都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是无条件的爱,价值感是认同,和尊重。子悠妈妈一直在追求的就是价值感,被继父认同,被婆家父母认同尊重的价值敢。
那么和孩子在一起,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关欣老师自己总结了三个步骤小工具分享给大家:
行为小工具
暂停键(从情绪中剥离)
照镜子(分辨事件本质)
剥洋葱(逐层分析)
第一步,暂停键。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有情绪的时候,要立刻按下暂停键,暂停你的一切动作。用暂停,让自己先从情绪中剥离出来。我们需要为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
第二步,照镜子。
照镜子是为看见我们自己的样子。冷静下来,一定要去觉察,你冲孩子发火,不满,是不是对我们自身感受的一种投射?投射的是你恐惧与担心?还是你对自己的不满意?
我们要学会觉察到我们的情绪,觉察到情绪背后的那个声音,在害怕什么?想要什么?觉察我们的感受,当我们的感受被看见,就能够得到一半的治愈。
然后再看看那孩子,观察他的反映,观察他的情绪,他的情绪和感受也需要被看到。并且被温柔对待。任何问题发生的时候,首先都要让我们和孩子的情绪是安全的。
如何代入呢,举一个例子:当孩子说谎的时候,妈妈瞬间愤怒要发火了,这个时候,赶快按下暂停键,先看见自己愤怒失望的情绪,愤怒和失望情绪背后是什么?是因为被孩子欺骗给你带来羞辱感?还是因为说谎在你的认知里是道德底线?又或者是你在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一定要去感受,找到给你带来熟悉情绪的原因,然后再去感受自己自己紧张的面部肌肉,感受到自己加速的心跳,用调整呼吸来安抚自己,等自己平和了,再看看孩子的反应:羞愧,害怕,担心,不安,懊悔,看他的反应就知道孩子是知道是非对错对,而我们的紧张和失控只会让事情更复杂!
第三步,剥洋葱。
剥洋葱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人的思考能力如同肌肉,是需要去刻意锻炼的,我们的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学习能力,都需要去锻炼,所以,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时刻,都要去锻炼自己的反思能力。
人的本能就是不动脑,少思考。所以许多成年人面对问题,习惯了不深度思考与分析,而是依靠惯性去处理问题。比如我们许多妈妈的焦虑感,就来源于不思考,任由情绪被放大。许多妈妈喜欢把看到或者听到的事情,去无限放大,或者在头脑里加工演绎,最夸张的是有个女孩的妈妈,看到八九岁的女儿突然开始喜欢打扮,就联想到孩子会早恋,堕落,成为小太妹,辍学,吸毒,混社会,从此人生毁灭,几分钟的时间,她已经完成一部电影的编剧,并且笃定她幻想的结果会成为事实,于是就采取行动,剪掉女儿的长头发。这个例子有些夸张,但许多妈妈就会被自己的想像吓到,而采取行动,我们每年都会遇到许许多多幼儿园大班的妈妈,跑来要求给孩子停掉所有的艺术特长课,原因是传说中恐怖的小学生涯就要来到了,她们非常焦虑,不停地向我描述她们心目中孩子因为跟不上一年的节奏,完全被毁掉的小学,初中和大学。就直接取消了孩子所以的兴趣和快乐,提前备战,这样的做法,解决的是什么,只是妈妈的焦虑感!而牺牲的是孩子的时间和快乐!这所谓的焦虑感也不过是妈妈在大脑是演绎出来的恐怖片而已。这个剪掉女儿头发的妈妈都什么本质的区别。
这是一个连我们成年人都很难适用的时代,信息爆炸,选择太多,思考太少,随时干扰。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选择了学习,阅读来安抚自己的焦虑,迷茫和匮乏,这是正确的开始。因为,只有我们不迷失,才能带着孩子走出这迷局。
所以最后,为愿意学习,愿意改变的父母们,点个赞,你们已经开始从根源行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