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问我,说现代人写文章,尤其是写诗,都是借用他人语句,有的人甚至只改动一两个字,这算抄袭吗?
我认为关键就是能不能出新意。
一、古人已探讨
其实这个问题古人也探讨过。黄庭坚可以说是集中探讨这个问题的先导,并由此开创了“江西诗派”。他敏锐的意识到个人才力的有限和诗歌创新无限的矛盾。于是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宋人洪惠在《冷斋诗话》中说:
山谷言,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意思就是说,可以借用他人的前人的语句和意境,但关键还是要写出自己的诗句,不是原封不动的抄袭。
二、举例:李清照《如梦令》
我们来看一个化用特别成功的例子: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上过初中的人,估计都知道这首小令。但鲜有人知道韩偓的《懒起》,诗云:
昨夜三更雨,临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很明显,李清照受到韩偓诗的启发,因为二人都是躺在床上关心夜雨过后海棠的命运,不过一个是自己“侧卧卷帘看”,另一个是“试问卷帘人”。
但没有人说李清照抄袭,清照之词中添加了更多因素,让画面更饱满,想象更丰富。
韩偓说“昨夜三更雨”,李清照说“昨夜雨疏风骤”。
这雨是什么样的雨呢?原来是雨小风大,似乎我们都能听到刮风的声音。
韩偓说“临朝一阵寒”,李清照说“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没有说寒冷,而说酒。到底因为什么喝酒呢?是性感、慵懒、寂寞还是因为哀愁?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
不仅有想象,还能让读者“断章取义”。假设昨夜我也喝了酒,早上睡醒酒气还未散去。不管我是因为什么情绪喝酒,我都可说“浓睡不消残酒”。
韩偓说“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说“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把顺序颠倒了一下,就在二十几个字内造成了“落差”。女主人宿醉未消,要问卷帘人什么呢?要是我这个俗人的话,会要水喝,还可能会问问什么时辰了?李清照却突兀的来了一句“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的情怀和调皮的心态一下都刻画出来了。
这是非常成功的化用,大大超过了原作。
三、抄袭之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化用都是成功的。古人中也有偷诗贼。比如说
唐代诗人李义府有一首诗,云:
镂月成歌扇,
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
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与李义府是同僚,他也作了一首诗,只不过在原诗的基础上加了两个字:
生情镂月成歌扇,
出意裁云作舞衣。
照镜自怜回雪影,
时来好取洛川归。
这就是典型的抄袭了,所以这首诗又名《窃李义府诗》。这就像你也写了首《清明》,诗云: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只不过在杜牧的基础上去掉了“清明”“路上”“借问”和“牧童”。估计没人敢声称这是他的原创。
四、结束语:
南宋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说: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
模仿是很好的起步,但在版权意识愈加强烈的新时代,最好标明来源。比如你想写春天的花,那你可以借用秦少游的《行香子·树绕村庄》“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改成“桃红李白菜花黄,小园几许尽春光”。但我会告诉大家,这两句诗是受到了秦观的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