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世界之中,就处在各种联系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这些相互联系就是我们所的关系,关系是我们的一切,关系决定我们的命运。
所以,我的一切存在,是因为有了你的看见,如果没有你,我也不复存在。
这还得出婴儿说起,因为在婴儿眼里,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被妈妈看见,才存在。如果某些举动,没有被妈妈看见,就等于这些动作不存在。对于婴儿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需求。如果小时候从妈妈或者其他抚养者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看见和爱,那么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并内化成健康的内在关系,成年之后就会容易从内心深处获得满足,而不会从外界要求过多。相反,如果小时候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内在关系模式就会常常在当下重现,去向外界寻求这种满足。
所以,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需求,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
事实上,看见,就是爱。
看见,有两层镜子的含义:
第一层: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睛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第二层: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照出了我的存在。
如果没有这个镜子,我就无法看见自己的样子;没有你,我就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希望被看见的内容,包括下面这样几种
1. 我本身的存在,价值
如果小时候我们经常有被父母或者抚养者鼓励,赞美的体验,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被祝福的。那我们就比较容易看到自身的存在,自身的价值。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按照自己本身的评价来认识和定义自己。相反,如果小时候的我们没有这样的体验,甚至得到的都是相反的体验,那么,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以及今后都难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很难有自我满足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外界的因素,从他人的评价中来认识和定义自己,我们的价值就存在于他人和外界的控制之中。
2. 感受,情感或情绪等等
我们自身产生的任何感觉,感受,情感或者情绪,如果从小就被看见甚至鼓励和引导,那么我们会认为这种感受是存在的。比如小时候表达痛苦,悲伤,愤怒,高兴,开心的时候都能得到很好的回应,那么我们就会正常的去表达自己,而不是压抑,隐藏这些感受和情绪。
3. 爱
爱的体验,可能更多的是从父母或者养育者那里获得,有了这样的体验,我们觉得自己是受到祝福的,自己是被爱的。所以随着爱的能力的增加,我们也会发出我们的爱,爱他人,包括爱自己。而如果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爱的体验,那么长大后也会很难体会到这种感觉,更难去爱,因为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多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因为最初你的看见和爱,让我感受到我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于是我可以看见自己的价值来并表达我的存在。我自己的感受,情感甚至情绪都被你看见并且得到你的祝福,于是他们都能正确地进行表达,并且向着光自然生长,健康地成长。
这个“你”,可以具体到人的身上。
作为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
咨询师,就是来访者的镜子;
爱人,我们要做彼此的镜子;
然而,要怎么才能做好这面镜子呢?
1. 与孩子(或者爱人)保持同频呼吸。观察对方的呼吸,频率,力度,情绪,并尽量尝试用对方的节奏来调整自己的呼吸,进入她的呼吸场进行体会。
2. 呼应孩子(或者爱人):当孩子发出需求或者其他信号时,及时给予回应和反馈,鼓励他们的表达。
3. 千万不要切断孩子的表达。当孩子顺着感觉表达出爱,高兴,喜悦,自豪,自信,伤心,愤怒,等情绪时,千万不要硬生生地切断他们的表达,更不要泼冷水,或者用自己的猜测,武断来否定或忽视这种表达。
我们惯于打断孩子的表达,特别是关于感受的表达,可能是因为我们惧怕爱,惧怕看见,惧怕和孩子一起同频共振时的美好感受,因此要使劲抵制,也不小心就破坏了孩子的感受。而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也没有得到过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