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志坚定的认为,在做有关政府治理的相关问题讨论的时候,应该把组成政府的一个一个公务员,当做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来看待,而不应该将公务员格式化,脸谱化,认为所有的公务员都理所应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将公务员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就应该看到除了公务员这一身份,他也同时是他人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等,这就决定了,基本上任何一个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是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的,也是不太可能只顾默默奉献二不计回报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付出与回报、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大多数选择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这份职业的年轻人,看中的无非就是两点:一是生活保障,二是仕途升迁。
生活保障上, 基层公务员收入水平可能不高,但是在医疗、养老、住房上会有一定的隐形福利,但就近几年来将,在基层,这种福利基本上算是聊胜于无。另一方面,公务员这份职业有一定的受尊重程度,在基层,这是一个别人眼中的“铁饭碗”,是一项相对体面的工作。
在仕途升迁上,只要工作勤奋,别出差错,还是有希望成为一方领导的。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公务员这一职业在基层成为了一个性价比比较高的职业。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大多数公务员在入职之前,会认为公务员就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最多就是看看文件,学习学习上级精神,但是入职之后很快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如果在乡镇,甚至真的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而与此同时,本单位或者本机关还真的有那么一部分人,天天都没什么事做,每天上班真的就是喝茶看报。这就是机关单位中的“不公平规律”,结果就是几乎每一个单位,都是三成的人干了八成的工作,剩下七成的人在看热闹。
其实这件事情很好理解,我们设身处地的想,假设我们自己是领导,手头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会交给哪一类人来做,第一类是年轻、入职不久、干活利索、指东不敢往西、执行命令到位。另一类是年纪稍大、干活总是推三阻四、应付差事、凡事先罗列困难。我想凡是个领导,都会把事情交给第一类人来做,这是人之常情。
那么问题在于,为什么每个单位都会有一部分年龄大、资格老、并且什么都不干或者只有一些很轻的任务的人存在,每一个乡镇、每一个部门,都只有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人能够顺利晋升到领导岗位,另一部分人是注定当不了领导的,而这一部分人,入职多年,没有了年轻时的动力和激情,职务上晋升没有希望,并且,他们慢慢发现,即便是不做事或者少做事,自己的利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工资一分钱都不会少,而且,只要不犯错误,不做事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处罚,丢掉工作更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索性不干活,落得逍遥自在。造成这种情况并非这部分人个人的原因,而是基层的体制机制原因。
入职不久的年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渐渐分化为两类,一部分的努力工作换来了应有的回报,在职务上,级别上不断晋升,前途一片大好;而另一部分,虽然也在努力工作,但是因为运气、职数等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提拔时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久而久之,这部分人最终就会变成那七成几乎什么都不干的人。
这里,不对这部分人的人品或者人格做任何贬义或者负面的评价,因为把公务员当成人,就应该理解,当超额的付出换不来等量的回报,任何人对道路、对理想都会有倦怠和怀疑。
基层公务员的收入水平,一般而言基本等同于当地的平均水平,甚至更低一点。可能所有人都会被网站首页的“公务员涨工资”之类的标题吸引,认为公务员天天都在涨工资,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在基层,国家的政策导向是一码事,基层的贯彻落实是另外一码事,公务员加薪这种事情,在基层能否得到落实,还要看当地实际情况,尤其是财政收入情况。
如果一个县区财政状况极度不佳,属于“吃饭财政”的话,那么即便上级涨工资是硬性要求,基层也会有很多变通的方法来打折执行。这其中又涉及太多话题,目前我们的讨论还仅仅停留在单个的人的状态,这些复杂的问题留到后文中再深入剖析。
回到公务员的收入这件事情上,平均水平的收入、比较完善的五险一金、相对体面的工作、经营人脉关系的便利、以及客观存在的晋升可能,是一个人能够从公务员这份职业中得到的回报,而如果晋升的可能性破灭,其他几项回报将会呈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最终,将一个怀着一腔热血入职的少年,打磨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庸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