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遗教经》中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有一种境界叫做,透过禅定看清自己! 有一种境界叫做,透过禅定看清自己!【训练,让境随心转】
禅修的目的就是要认识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把曾经失去的自己找回来。而达到这个目标,没有定力是不行的。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就像小猴子一样蹦蹦跳跳,一刹那也不会老实安分。而这个世界又充满了诱惑,一旦心随境转,我们就会迷失。
尤其这个五颜六色的时代,人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一直被各种色声香味触的外境所吸引,沉迷其中。因为没有认知的能力,就会产生很多的烦恼,有的人因为感情,有的人因为财富,有的人因为权力等,各种欲求无法满足,深陷在痛苦的漩涡当中无法自拔。
只有通过长期禅修,练足自己的定力,才能达到境随心转的境界。无论趋入什么样的对境,都会游刃有余。因为内心寂静的人,心思细腻、心境稳定、具有智慧,面对不同的事物都会不动声色的面对。人生的各种际遇,都无法动摇他的内心。
【有相寂止的修法:看见自己】
寂止的修法在佛教里也有很多,每一种都可以令修持者的心寂静。而从窍决的角度来讲,有相寂止的修法是比较简单易行的,效果也尤其显著。
什么是有相寂止呢?是指在禅修的时候,需要借助外在所缘的物体,来达到内心的专注度,也就是把心缘在一个对象上,有的人把心缘在眼睛看的对象上,有些把心缘在耳朵听的对象上,还有人把心缘在身体触觉的对象上,等等。任何一个能令你产生特别灵感的外境,都可以是你专注的对象。
例如有些禅师为了和佛相应,经常观佛像,也有一些日本禅师釆用拉弓射箭的方式,还有香火头、一朵花、一根钉在墙上的钉子,甚至是排队时你同学的后脑勺等等,都可以做为专注所缘的对象。
但在选择对象时,应该尽量选择比较小或比较细的对象,这样更加能让自己的心专注,如果选择的是非常大的物体,就比较容易散乱。通过这样的修法,能够将粗大的的杂念停止下来,让内心安住在平静而无杂念的境界当中。
【小故事:一心专注离痛苦】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阿难背上生了一个痈疮,佛陀让神医耆婆为他医治。因为需要开刀治疗,耆婆担心阿难承受不了疼痛,迟迟不敢下手。佛陀知道后,慈悲地告诉他:“耆婆啊,请尽管放心医治吧,我将为阿难说法,使他转移心思。”
佛陀让阿难一心专注,谛观佛陀相好,并对阿难说法。阿难于是以恭敬的信心,眼睛凝视着佛陀,一眨不眨;耳朵谛听着法音,一字不漏;心则思维着法义,念念专注,没有丝毫的散乱。
与此同时,神医耆婆也将阿难背上痈疮中的毒脓清除,并为他敷上膏药。
这就是:置心一处,无事不办的道理啊!
例如阳光从天空照射下来,散乱的心就好像一块普通玻璃,只能发亮;而专注的心就像放大镜聚焦,可以燃起火焰。
所以,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修好寂止,就像禅宗大德常说的: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3分钟禅修:一缘专注】
接下来我们正式禅修,训练以眼睛专注对象。
为了能让心一缘专注,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尽可能远离在禅修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干扰的事物。
接下来,清理好眼前的台面或地面。准备一样小东西,作为眼睛专注的对象,比如一支笔,把它摆在眼睛微垂就能看清的区域。所有都准备好之后,就开始上座。
首先做身要毗卢七法,语要排九次垢气。
把心静下来,慢慢呼吸,微微睁开你的双眼,看住眼前这支笔。
此时,不要思维它是一支笔,什么颜色,有多长,多少钱买的,用了几年等等,这些想法都要放下,你只是用心看住这支笔就可以,不去想笔的特性、颜色、形状,只是注视着,安住于这个状态,不散乱不分别。我们来专注三分钟。
看看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念头的。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时间不要太长,太长就不容易专注,应该保持每一次训练都有新鲜感,也有充沛的定力,这样不容易疲厌。一般几分钟一次,稍停一分钟,再来一次,这样反反复复练习。
当你用心看住它时,周围的一切都在经历着变化,
专注,你将发现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