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道
——浅评《如何阅读一本书》
1
自从2010年岁末“嫁入王室”(加入网师),每当阅读时,总是在不停地追问自己——为什么要阅读?为了什么阅读?该以怎样的方式阅读相应的书?在这本书和魏智渊老师的《构筑合宜的大脑》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也决定了我近十年的阅读方向。
2
“如何”,顾名思义,即怎样,显然,本书是教读者怎样去读一本书,教的方法,用作者的话说,即“规则”。规则,具有相对性与适用性。“一本书”,什么书,又涉及作者所谈的分类问题。
在书中,作者把阅读划分了四个层次,也可谓四大规则,分别是基础阅读:在小学时可完成的针对一个句子的初阶阅读,从而把握初步的阅读技巧;检视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略读、浏览一本书。其实也是在判定这本书是否值得读,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在无限的时间内精读一本书,获得“理解”,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一直读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为止”;主题阅读:阅读的最高层次,比较阅读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图书,从而获得理解力的纵横向提升,当然在比较阅读之前应该有个分析阅读一本书的过程,否则也是走马观花。
就我个人而言,大学毕业的阅读是盲目的,所读图书是杂乱的,不过欣慰的是所读大多是经典,也就是值得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的图书。工作之后,尤其是加入网师之后,在一些高人的熏陶下,以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为主。
分析阅读,读什么,用魏老师的话说,就是“根本书籍”。作者把分析阅读分为三大阶段,并渐次罗列了十一大规则: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了解一本书的骨架,知道整本书在谈什么):
规则一:懂得图书的分类,要知道它所属的种类以及主题。
规则二:概述整本书的内容,注意概括的整体性。
规则三:列举重要篇章,拟大纲,就是梳理一本书的整体架构。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即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问的问题一般包括两类:理论性问题和实用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找出共通的词义,与作者达成共识——沟通的共识,也即是所谓的“诠释性”):
规则五:找出共通的词义。就是说找出重要的单字、关键字词(第一步,“语言”),通过文字找出其传递的意义(超越语言,理解词义,透视思想),通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也就是通过文字,诠释内容与讯息,增进读一本书的理解力。
规则六:圈出最重要的句子、关键字词,理解“文法”,“判断作者的主旨”。作者提供理解的方法: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非常实用的方法。
规则七:在相关文句的关联中,架构出基本论述。通过细微末节,把握一本书的论述、次序、步骤和结构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找出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解决、哪些得以解决、哪些——新问题、旧问题——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哪些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
规则六至八,是为了“判定作者的主旨”。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公正地评断一本书,属于评论式(批评式)的阅读,属于“修辞”方面。
规则九:评断(肯定、否定、赞成、反对)一本书之前,先“了解”——真正的、完整地了解。
规则十: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阅读,学习,是为了探究真理,增进知识。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评断之前找出理论基础(理由)。在这里要区分真正的知识和个人的意见。作者也提出,把不同的观点当做是有可能解决的问题,很有价值。
三个阶段,十一大规则,手把手地教如何精读一本书,虽然是重读,但仍然是——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在“分析阅读”的“长篇大论”之后,作者用了一篇的文字介绍“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我的阅读倾向是哲学、文学(包括作者说的想象文学、故事——即小说)、诗,对这一篇中的许多章节只是“略读”,不想赘言。
阅读的最终目标——主题阅读,作者谈了在这一阅读中——检视阅读扮演的角色,五大步骤,练习实例,应用主题工具书的方法,主题阅读的构成原则,精华摘要。事实上,个人觉得,如果你真地了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还是问题吗?
3
除了方法之外,作者也格外强调——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如何要求自我,就是积极做到——读书四问:(1),就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叶倾批注:从大的方面说是把握这本书的主题。小方面是把握“议题”。)(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叶倾批注:详写了什么?重点写了什么?)(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叶倾批注:先读完,先真正地了解在评价,勿人云亦云。)(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叶倾批注:这本书对你的意义。)
主动的阅读,不管读什么样的书,不论阅读属于哪一层次,事实上都得问这四个“根本”问题。
作者说得清楚,但是基于思维的惰性,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很少去追问,除非写书评,所以,学会了如何阅读还不够,还得“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用自己的文字写出来。我存在的问题是,阅读量尚可(今年偏少,不到二十本书,总字数四百五十万字左右),思得少,输出更是少得可怜。
4
如本文最初所说,每读一本书要问自己为什么而读。事实上,作者在这本书的首尾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首尾呼应?首尾圆合结构?或许,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读者——阅读技巧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为何而读!
为何而读?为资讯?为知识?为增进理解力?为心智的成长?诚如作者所言,“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此外,还有“幸福完整”——网师的精神核心,个人的终极追求。
阅读之“道”,也可以说是“术”,只是小技,只是末端,为什么而读,或许正是阅读的前提,否则,阅读的意义何在?
还是需要告诫自己:读好书,就是魏老师所说的“根本书籍”;“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大抵相当于魏老师说的“知性阅读”;
告诫自己:“主动的阅读”吧!“真正的阅读”吧!做一个自我实现的“啃读者”,让自己的生命幸福而完整。
2019年12月28日星期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