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是我认识了近十年的忘年之交,她陪伴了我从三十到四十岁的成长,对我的成长助力很大。她是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虽六十多岁了,仍然思考不辍,学习不止。
时隔几个月疫情之后,我再去聆听了林老师上课,这次有了时空感后,听课的感觉有了质的变化,从以前的“看和听”,变成了“观察和思考”。
刚开始的一个半小时,林老师都在讲自己的变化、规划:
比如,以前专做难弄的学生,现在开始培养学霸,带领愿意学习的家长成长,还讲到自己变化的原因是因为照顾妈妈,让自己聪慧型长了。
就这样,从学生讲到自己,从自己讲到家人,从家人讲到家长,一路聊下来,近两个小时。
到十点多钟时,陈琦提了自己孩子写字的问题,她是带着疑惑来的。她也是做培训的,平时超级忙碌,偶尔来上课一次。于是,林老师跟她聊了她以下精华:
幼儿时期,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跟她玩“学习”。
比如写字这一块,妈妈可以给儿子写纸条,孩子也跟妈妈回写纸条,不会写的字,可以画画代替,让孩子体会到写字的快乐和作用。
同时,在学写字的过程中,不要全是快乐和美,偶尔渗透不美,把不美的道理贯彻进去。比如,写久了,会胳膊疼、手指累,告诉孩子:
是的,写字是劳动,你写字的时候,从手臂到指尖都在配合、使力,这样笔才会随心所欲地动起来。
作为家长,你这样想想,如果有一座宫殿,里面阴云缭绕、鬼哭狼叫,孩子愿意进去吗?
肯定不愿意。
是啊,如果小学的学习是一座这样的宫殿,孩子怎么会愿意学下去呢?你得先让孩子体会到快乐,他才愿意学,有兴趣学,有信心学。
所以,刚开始写字、写作,不管他写得怎样,首先要爱写、乐写。
但是,学习是不是永远以“快乐”为目标呢?
不是。
长大之后,要让他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我们家长可以把“只要你快乐就好”的观念,改成“只要你觉得有意义,不后悔就好”。
家长们还要注意在快乐与不快乐之间有度,这个度非常重要。凡事都讲究一个度,如果这个度把握不好,事情就偏了,就会偏向两头。如果家长们把陪伴的底层逻辑建立起来以后,就会举一反三了。
我也是带着收获和分享来的,于是我也讲了以下内容:
上周我参加了深排(断食),体会是这样的。
平时心情不错的时候,断食没有问题,虽然有饥饿感,但是因为有营养餐补充,问题不大。
就这样断食了三天,到了周四女儿统考,数学成绩不好,导致我周五周六明显有焦虑,加上上课,体能消耗严重。周六吃饭时,感觉每吃一口,都在减少焦虑,食物能明显地缓解我的焦虑,于是,周六周日我都多吃了。这次深排,没有善始善终。
由此,我也得出了一个判断:
太瘦的人,也许是压力瘦;太胖的人,也许是压力胖。
太瘦或太胖,都有可能心情、心态、生活境遇不好。因为有的人焦虑压力,就食不下咽、寝不安时,则会很瘦很瘦。有的人则恰好相反,焦虑压力了,会拼命补充能量,缓解焦虑,于是体重增加。
而身材匀称的人,基本可以判断生活顺利,心态平和。
等我分享完,已经12点了,还有两位学员没怎么说过话。
这次用“观察”,看林老师,她原是具有这样特点的人:
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一定有很多选择、取舍、犹豫、否定肯定,当每次再出发时,她的感情型是如此强烈,她如此渴望得到家长们的认可、支持,所以才有每次上课她都花很多的时间,对她信任的家长们,讲她的变化和规划。
她又是这么真实和自我,这些心路历程,她毫不遮掩地表达出来,不管我们是否需要,毫不忌讳我们是否会质疑她的变化万千。有时听她上课,好像在看她一个人的表演,她那么投入忘我,那么自得其乐,那么津津乐道,甚至都忘了听众们来访的目的和此行的需要。
一个活得真实、有梦、可爱的不老太太。
通过这次上课,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观察”与“看和听”真是两种不一样的境界。“看和听”,只是接收,而“观察”是思考、是质疑、是冷静、是觉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