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最富盛名的两本著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曾去图书馆借过两回,可惜没一次读完过。后来听朋友说《悲惨世界》曾被改编成音乐剧,我抱着一试的心态观看了这部剧,结果被震撼了。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Musicals),早期译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
大学上外国文学史的时候,老师介绍过这部伟大的作品,书上写到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贫困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无知而凋败——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有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换句话说,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像本书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这里,雨果深刻地揭露了他那个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贫困使男人沦为罪犯,饥饿使女人沦落为娼,得不到教育使儿童愚昧无知。他认为,贫困和无知是社会万恶之渊。他把社会底层比做“藏污纳垢的大洞窟”,生活在那里的人因“无知和贫困”而变成“魔鬼”,在深渊里“吼叫着、寻觅着、摸索着、啃啮着”,“从受苦受难而走向犯罪”,干起“偷盗、卖淫、谋杀”的罪恶勾当,最终而成为“撒旦”。“在愚昧无知消灭之前,这个藏污纳垢的大洞窟就不会消失”。他在书中多次提到对儿童的教育问题,大声疾呼社会要重视全民教育,要用“光明”来医治社会“疾病”,用光明来“净化心灵”,“照亮心灵”,而“一切普照社会的光明,皆源自科学、文学、艺术、教育”。虽然雨果提出的方法过于理想化,但在他那个时代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主人公冉•阿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在监狱里待了十九年,不公正的刑罚使他由好人变成一个仇恨社会,出狱后只想报仇的坏人;米里埃主教的感化则使他从坏人转变为一个善人和圣人;而珂赛特的出现好似太阳,温暖了这位老苦役犯的心,使他心中有了信仰,使他拥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使他坚定地朝着光明前进。我们认为冉•阿让这个人物从总体上看还是可信的,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给嗷嗷待哺的小侄子吃就被关在监狱中19年,逃离监狱后,因为他是刑犯,处处招人冷眼 ,这个社会不待见他,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他的人生行将至此好似一场失败且再也不会翻身的战争,他准备抛弃掉身上所有的良知,用邪恶去对抗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好心的米里埃主教收留了他,用丰盛的晚餐招待他。夜里,冉•阿让起了歹念,他偷走了教堂里的许多银器,但半路被抓,可是主教没有责怪他,反而说是自己送给他的,还说他忘记了拿走最珍贵的银烛台。这一举动让冉•阿让陷入了自我矛盾。他明明已经学会了仇恨全世界,这个一直容不下他的世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心如铁石,无动于衷,这是他所知的一切,这将是他毕生的信条。主教的一句话就可以把他打入监狱,鞭笞折磨,辗转求生。)但米里埃主教的做法却触动了他的灵魂,教会了他仁爱,给了他自由。主教将他和别人一视同仁,信任他,还叫他兄弟。最终他决定改头换面,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这让我想到了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很多人一开始都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可压死人的往往是那个黑暗的大社会。“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阶级的虚伪与法律的局限成为了那个社会上空飘散不去的乌云。
芳汀的故事也让我感动。原本在工厂工作的她因为美貌成为男人捧女人妒的对象,可是因为她有个私生女就被这个无情的社会容不下,工厂开除了她,此后她没钱抚养幼女,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为了孩子,她卖了头发卖了牙,最后被骗沦为妓女。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这不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世界却是一个逼良为娼的社会。
共和党青年马吕斯对芳汀的女儿科塞特一见钟情,可爱潘妮(科赛特小时候寄养的酒家的女儿)却喜欢马吕斯,马吕斯和柯赛特的爱情故事虽然令我动容,但我却更欣赏爱潘妮的勇气,得多爱一个人才可以为他去死。大革命中,爱潘妮为了马吕斯不受伤害,替他档了子弹,她最终在马吕斯的怀中唱着歌笑着离开了。不去评论她的这种行为值不值得,但她的生命曾经灿烂的盛开过。
生活在这个欣欣向荣社会,愿我们可以像冉•阿让一样有信仰的活着,只要努力,总是能看见阳光的。
开头和结尾的两首歌真的超燃超飒的,找了好久才找到(Look down&Epilogu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