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似乎有诸多的无所适从……
有人在参加各种读书会、训练营,有人在长期跟随着一个学派进行持续学习,还有人正在自主安排参加各类线下学习……
大家似乎都很忙,终身学习者——真的是一个富有时代魅力的词汇。作为时代里希求有所成就,自认上进心十足的我,却突然发现:我似乎并没有真正进入某个学习群体中,至少没有对某个学习的内容产生过认真的想法和忠信的态度。由此,让我觉得我不配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也不配得这么大的自我肯定。我感觉,我快要被自己彻底否定了……
没有学习目标,没有正在进行的学习,没有——场面,心中没有因学习带来的存-在-感!
反思了良久,我决定:继续这样没有任何学习在手头的状态,我已经基本明确:我现在并不是要抓紧学习什么的时候,而是立下学习对象、奋斗目标的时期,也就是定位,也就是古人云的“立志”。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解释古文:这段话源自王阳明《传习录·教条示龙场诸生》。说了两个意思:一是不立志,人生就没有最终的目标,就没有方向,就没有下力处,就没有最终的成就。二是要立为善为君子之志,因为大家都敬爱君子。
想想,阳明先生说得对啊!立志应是人生头等大事,它是我们整个人生所应当围绕的核心点啊,因为它的存在,让我们最终的人生价值有呈现的具体点,也让我们人生行进过程中不迷茫。
至于是不是要立为君子、为圣贤之志,那可是要看各人的基因和过往三观的。至于能被人敬爱与否,或者被人敬爱是否重要这一点,则在变化的迅速以及价值多元化大背景下,显得不那么有吸引力。有多少人立志只是为了做一个被人敬爱的人呢?更何况这个这么——大。
但,说到底,像人生这么大的事情上是要立志的,而在做小而具体的事上更要这样目标先行。
来看看易仁永澄是怎么说的:
很多人做事的方式都是这样的:我的期待是某某/我很想做某某事,然后他直接就开始做了,根本不去分析目的(动机)是什么。而这样会导致做事的效率大幅度下降,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目的问题:目的说不清楚、不该在当下有这样的目的(定位错误);
事项问题:某事不能支持目的,某事低效地支持目的等;
因此,之所以要反复强调澄清目的的价值就在这里:让自己的目的更清晰、更好产生力量、更符合当下定位的规律;让自己选择做的事情,更高效地支持目的的实现。
这段话也说了两个意思:一是大多数人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误区,只知道去做(学),却不知道做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二是目标不明导致方向错和手法错。
我觉得我不想要这样。我已经30了,黄金时代不多了,不能再任由我随意挥霍人生了,如果我还想让我的人生看到成就的曙光,那我必须在这个年龄坎上完成对自己的定位!
反思:我之前为何因为没有学习在进行,而感到惶惑不安?那是因为一个普遍存在在追求者中的误区:大家都在学,学得越多越好,凡事先学了来,总会有用,不然别人学自己不学,于情于理都过不了那道坎。因为没有目标,因此,没有安全感,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靠拼命地学习来填充安全感。
我想道理可能就是这样。
那么,我是如何明确自己是处于立志也就是定位也就是立目标的阶段的?这是一个呈现出递进的认知过程:
第一步,发现问题。我已经三十多了,时光不饶人,而我还一无所成,我想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第二步,多次试水性学习的失败验证:学中医,学写作,学画画,学心学,甚至学钢琴,这些不服务于我总体目标(动机)的学习都半途而废了,至少热情减退,并且严重怀疑其价值。
第三步,在学习失败中反思,为什么我学到最后都成为反叛者,我是想:无立足地,是方干净?我是想参禅吗?
第四步,抓住内心最大渴望,也就是动机,我的动机是俗不可耐的功成名就!很不要脸,但是像易仁永澄说的那样,是就是,承认这个动机,对我有好处。
第五步,动机具体化,这一步很复杂,我的做法是遵照两点结合的原则:优长+做起来还不算讨厌。
要强调的有两点:一是优长人人都有,就像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的,他的优长是聊天,但人家从聊天这个优长中发现、发掘、发挥、发扬了自己学习力管理的优势!还成了气候!二是别指望你的优长事项会像爱因斯坦爱上物理学那样炽诚而热烈,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话为什么百说不烂?我们不是天才,就不要指望有天生的热忱,还是老老实实地正视边际递减这件事,踏踏实实地磨炼坚持力。
我想:想清楚这些,我可以安睡,明天就可以重新上路了。
网友评论